羚牛是一種古老的高山動物,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麓的密林地區,國內現存四個亞種:指明亞種、不丹亞種、四川亞種和秦嶺亞種。各亞種毛色隨分布區由北往南,也由白色至黑褐色逐漸加深,體型逐漸變小,並隨棲息地海拔的增加,鼻骨由低平轉向隆起、牛角由大變小且彎曲度逐漸增大。
其中秦嶺亞種主要分布於我國秦嶺西段,因此,又名秦嶺羚牛,也是幾個亞種中體型最大、毛色最為漂亮的一種。
秦嶺羚牛又叫秦嶺金毛扭角羚,當地人稱「白羊」,是秦嶺山區體型最大的食草動物。長期生活在林區和從事保護區野外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和它們有過「遭遇」。
每當春天來臨,低山積雪慢慢融化,陽坡溝谷溪邊的嫩草冒出了新芽,秦嶺羚牛渡過了一個饑寒交迫的冬天,開始向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谷下移。
途中老弱病殘的個體,往往因體力不濟滯留下來,在靠近林緣的農戶家周圍活動,以取食經濟林木的樹芽和樹皮補充體能。它們防範意識增強,對周圍異動也較為敏感,有主動攻擊人的可能。
春天同時也是秦嶺羚牛的產崽期。每年春節前後,前一年受孕成功的母牛經過8個多月懷孕即將分娩。它們選擇地形平緩、背風的陽坡來產下心愛的牛寶寶,以最大限度提高幼崽的成活率。
夏季隨著氣溫升高,蚊蟲增多,低山植物老化,秦嶺羚牛開始向海拔2500米以上的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地帶轉移。這無疑是秦嶺羚牛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它們不僅可以在這段時間補充能量,增強體質,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族群相聚的良機來「談情說愛」,達到繁殖後代的目的。
6—8月是秦嶺羚牛的發情交配季節。此時的牛群常相聚在海拔2900米的灌叢草甸上,空氣中瀰漫著愛情的味道。
成年的雄牛緊跟在進入生育期的母牛身後嗅聞、卷唇、親暱,其它雄牛尾隨其後相互追逐,噴鼻、頜壓,尋找接近母牛的機會。母牛臥地休息時,俘獲芳心的雄牛便在一旁靜靜守候,如有冒犯者便主動出擊,一些剛剛性成熟的年輕公牛初生牛犢不怕虎,主動上前與其展開一場殊死的搏鬥與較量。
像這樣的打鬥往往會持續三到五天。戰敗者一旦在本群中失去優勢,便只能獨自流浪,或徘徊於另外的牛群之間,繼續尋找與其它雌性交配的機會。因此,我們方可經常見到雄牛沿著山脊線踽踽獨行的身影。
秋季來臨,秦嶺山區雨水增多,高山氣溫急劇下降,草木開始凋零。秦嶺羚牛經過一段愛的追求之後,以各自族群為單位向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方遷徙,取食那些還沒來得及乾枯的落葉植物和結滿種子的草本植物,補充體能,為安全過冬做好準備。
冬季隨著高山積雪的降臨,秦嶺羚牛迎來一年中最為漫長和難熬的季節,寒冷、飢餓、疾病、天敵……時刻威脅著它們的生命。
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再由中山區的闊葉林向海拔1800—23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轉移,取食松花竹葉,啃食一些含油脂的針葉樹皮和苔蘚植物,以維持身體所需的基本能量。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年老體弱的個體,或因行動緩慢被金錢豹和金貓所獵食;或因體質衰弱沒能挨過嚴寒和疾病的侵襲,成了野豬、豹貓、黃喉貂和烏鴉的美食。
物競天擇,弱者被自然淘汰,留下健壯的個體,以保持種群的興旺和繁衍,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高大的冷杉林下,杜鵑花競相綻放,灌叢中繡線菊、金縷梅、赤芍等像盆景一樣鋪滿整個山坡。草甸上馬先蒿、報春、龍膽、尖貝,許多知名、不知名的小野花在天光雲影中閃耀著各自的光芒……
每年,我都有許多機會登上那片迷人的高山密林和草甸,享受那份在崇山峻岭中,與花草邂逅、與鳥獸相逢的喜悅與悸動。
當我一次次看到:羚牛群悠閒地在這片開滿鮮花的草甸上覓食、漫步,哨牛在山巔向我望、噴鼻、跺腳的時候,我深深覺得:擁有這美好的並不只是偶爾涉足此地的我,更是長期生活在這裡的羚牛和它們的鄰居們,它們才是這個山巔真正的主人。(文/攝 向定乾 《綠色中國》2020.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