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中俄美科學家揭示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

2021-01-08 生物谷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炎症、神經變性等疾病的新型藥物,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與此前發現的1型大麻素受體結構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這兩類受體是人類內源性大麻素的陰陽兩面。

圖片來源:Xiaoting Li et al./Cell

依賴受體結構的藥物

這兩種名為CB1和CB2的大麻素受體屬於內源性大麻素系統,而該系統是人類機體中調節多種生物學過程的信號系統,比如機體代謝、疼痛感、神經活性和免疫功能等;我們都知道,通過靶向作用大麻素受體就能減緩機體特定的病理學狀況,包括慢性疼痛等。CB1受體主要存在於機體神經系統中,其負責精神活性效應,而CB2受體則主要存在於機體免疫系統中,有研究表明,其實免疫療法的主要靶點,同時也是治療炎性和神經性疼痛療法的主要靶點,研究者表示,阻斷CB2的分子能夠降低腫瘤的生長。

為了有效治療人類的病理學狀況,新開發的藥物就需要特異性地靶向作用CB1和CB2,然而這兩種受體非常相似,編碼這兩種受體的胺基酸序列有44%都是相同的,因此開發一種選擇性的藥物就需要詳細了解這兩個靶點的結構;並不像CB1,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CB2的具體結構。

X射線分析揭示CB2的晶體結構

為了能鑑別出單一分子的形狀,研究人員利用許多這樣的分子製造出了晶體,當以高度有序的方式排列時,這種分子暴露於X射線下後就會顯現出其具體結構,研究者將CB2受體結合到阻斷該受體的分子(潛在的候選藥物)上製成了一種晶體,利用X射線分析就能幫助研究者觀察到CB2的結構,並能闡明器如何與阻斷分子(拮抗劑)相互關聯的。

然而受體本質上是一種不穩定的蛋白質,為了對其進行研究,研究者就需要利用基因工程學技術對其進行修飾,這就包括引入突變使得蛋白質在不改變其結構或功能的前提下保持穩定狀態。研究者表示,CompoMug是一種特殊的軟體,其能夠預測突變對穩定受體分子功能的可用性,隨後研究者就利用實驗性手段來檢測這些突變,這項研究中,CompoMug軟體提示CB2受體含有5個突變。

受體結構的發現有望促進新型藥物的開發

隨後研究者比較了CB1和CB2的結構,他們總結道,激活其中一種受體的物質實際上能夠減緩或抑制另外一種受體的功能,反之亦然。最後研究者Petr Popov表示,每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都會展現出高效藥物的設計思路和前景,如今我們揭示了CB1和CB2兩種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後期我們將會設計出選擇性的化合物來靶向作用其中一種受體,同時還會通過深入研究開發出能同時靶向兩種受體的藥物製劑。(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Li X, Hua T, Vemuri K,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 Cell. 2019 Jan 24;176(3):459-467.e13. doi: 10.1016/j.cell.2018.12.011

相關焦點

  • ...研究所科研團隊解析人源大麻素受體CB2結構,為藥物設計開啟新篇章
    坐落於張江科技園核心區的上海科技大學也迎來了「開門紅」——該校iHuman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2與新型拮抗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揭示了配體對受體的精細調控方式,為免疫調節類疾病、炎性神經痛、腫瘤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結構理論基礎。
  • 2019年終盤點: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科學家成功揭示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 Xiaoting Li, Tian Hua, Kiran Vemuri,et al.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 Cell, 24 Jan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2.011 2019年3月,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人類2型大麻素受體的晶體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炎症
  • 重磅!兩篇Nature揭示SARS-CoV-2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3月30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兩項最新研究,揭示了SARS-CoV-2識別和結合人ACE2的機制及形成的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兩項研究分別為清華大學王新泉課題組和張林琦課題組合作發表的"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
  • 兩篇Nature揭示新冠病毒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3月30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兩項最新研究,揭示了SARS-CoV-2識別和結合人ACE2的機制及形成的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兩項研究分別為清華大學王新泉課題組和張林琦課題組合作發表的"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以及明尼蘇達大學李放教授課題組發表的
  • Nature:揭示植物BRI1受體與配體BL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與其它含豐富亮氨酸基序蛋白結構有區別的是BRI1由豐富亮氨酸基序形成的螺旋管狀結構異常扭曲,相對於第一個基序,最後一個基序通過右手螺旋圍饒中心軸上升了60埃。另一顯著的特點是在螺旋管的內側有一個島狀結構域。以前的生化實驗認為島狀結構域與臨近的亮氨酸基序參與配體油菜素內酯的識別。
  • 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人FcRn是B族腸道病毒的細胞脫衣殼受體
    2019年5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B族腸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薩奇病毒B、柯薩奇病毒A9,以及多個新發現的B族腸道病毒血清型。它們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腸道病毒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嚴重的人類傳染病的致病因子。
  • Cell:重磅!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冠狀病毒進入宿主細胞是由跨膜刺突(S)糖蛋白(下稱S蛋白)介導的,其中S蛋白形成從病毒表面突出的同型三聚體。S蛋白包含兩個功能性亞基S1和S2,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亞基負責病毒膜和細胞膜融合。對於許多冠狀病毒而言,S蛋白在S1和S2亞基之間的邊界處受到切割,而S1和S2亞基在融合前的構象中保持非共價結合。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其次,他們發現大麻素受體在這條環路特異性表達,並且在抑鬱動物模型中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表達顯著降低。敲降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也可以導致環路突觸活動增強和小鼠易感抑鬱的表型。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外源性地給予人工合成的大麻可以逆轉社會壓力導致的抑鬱樣行為。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大麻抗抑鬱的分子和環路機制,推進了人們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識,並為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再登《CELL》,上科大科研團隊揭開「神奇蛋白分子」間的信息傳遞密碼
    這已是該團隊在這一領域刊發的第四篇重磅研究論文。CB1、CB2到底是什麼蛋白?這一科研成果揭示了哪些人體奧秘?又與產業界有何關聯?就此,《科創板日報》記者於第一時間採訪了該成果的通訊作者劉志傑教授、華甜副研究員。大麻素受體CB2與G蛋白複合物浮於免疫細胞和神經細胞的藝術展示圖。
  • 多項研究表明一種讓G蛋白偶聯受體熱穩定的計算方法在解析這類受體...
    2019年4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研究所(MIPT)、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tech)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來設計熱穩定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對開發新藥有很大幫助。經證實這種方法可用於獲得幾種主要人類受體的結構。
  • Cell:首次解析出致幻劑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24。這一發現已經在引導人們探索更精確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以消除幻覺,但仍有很強的治療效果。此外,科學家們還可以有效地改變LSD和裸蓋菇素等藥物的化學成分,其中裸蓋菇素是蘑菇中的致幻化合物,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授予治療抑鬱症的突破性地位。
  • Cell:新技術初探致幻劑如何與血清素受體結合
    9月17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細胞》)上的一篇論文,首次揭示了LSD的X射線晶體結構與大腦中的目標——血清素受體結合。這篇論文還包括了第一個與整個血清素受體複合物結合的典型致幻劑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cryo-EM)。「數以百萬計的人為了消遣而服用這些致幻藥,然而現在它們正成為一種治療性藥物。」
  • :白細胞介素1(IL-1)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揭示
    該文章報導了白細胞介素1 beta(interleukin 1beta,IL-1beta)與其受體IL-1RII和IL-1RAcP所組成的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分析,該結構揭示了白細胞介素1beta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該論文作者包括實驗員王冬立,張森燕,博士研究生劉曦,梅坤榮,以及碩士研究生李良。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SARS-CoV-2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
    儘管SARS-CoV和hCoV-NL63屬於不同的冠狀病毒屬,但是它們均與人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ACE2,即人ACE2)相互作用以進入宿主細胞。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國科學家迅速確定SARS-CoV-2也利用hACE2進入細胞。在冠狀病毒中,這種進入過程是由嵌入包膜的位於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介導的。
  • Nature:成功揭開血清素受體結構的神秘面紗
    2014年8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則新研究,首次利用結晶,完全破譯了血清素受體的結構。這項研究開啟了開發新的藥物,用於控制噁心(化療和麻醉的主要不良反應之一)的大門。
  • Cell重磅發布:2017年度十大最佳論文出爐!
    【詳細】4# Cell報導大麻素受體的結構生物學研究結果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1人源大麻素受體(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中表達量最高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也是治療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藥物濫用的潛在靶點。
  • Cell: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新冠病毒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儘管SARS-CoV和hCoV-NL63屬於不同的冠狀病毒屬,但是它們均與人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ACE2,即人ACE2)相互作用以進入宿主細胞。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中國科學家迅速確定SARS-CoV-2也利用hACE2進入細胞。 在冠狀病毒中,這種進入過程是由嵌入包膜的位於病毒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介導的。
  • Cell:從結構上揭示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類抗體特徵
    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