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高考開始,
作文題會是什麼?
其實,不論什麼題,
寫真話,抒真情,展現真自我,
就一定差不了
今天下午3點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市第二中學考點外,工作人員正在懸掛考點橫幅。
北京日報(Beijing_Daily)記者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發現,曾被稱為「戴著鐐銬跳舞」的高考作文,「鐐銬」漸少,押題漸難,題目回歸生活,鼓勵學生思辨、想像,用文字展現自己。
背範文、「高考體」等應試技巧難得高分
從議論時事到記敘身邊
1977年12月,高考恢復。首場考試的作文題分省命制,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北京卷為《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河南卷題目為《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雷鋒」「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等也在其他省份的作文題中出現。
改革開放之初,社會急需思辨類人才,為國選才的高考制度也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那時的作文題多是要求考生表達對社會現象的看法,文體中,議論文「一花獨放」。
例如
1978年作文題為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縮寫成一篇500至600字的短文;
1981年全國卷作文要求考生讀《毀樹容易種樹難》,寫讀後感;
1982年高考作文題目為《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1983年高考作文題目則要求就漫畫《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寫「毅力與恆心」為主題的議論文;
1985年高考作文題為《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呼籲儘快解決化工廠排放廢水、有害氣體、汙染等問題,倡導追求綠色發展的理念,雖是應用文,但其實也是對考生議論能力的考查;
1987年作文題中,「小學辦起遊泳訓練班」被當做新現象成為作文題。
「議論文」熱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高考作文題的議論主題包括「帶刺的玫瑰花」「近墨者黑」「動口與動手」等。
此後,高考作文題逐漸向關注日常、普遍情感和個人經歷轉變,文體上也逐漸出現了「記敘文」等諸多文體。
例如
1994年高考作文題是以《嘗試》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1998年作文題為《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等。
1999年高考作文題更是大膽地鼓勵學生想像,當年的作文題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多年參與高考閱卷的老師表示,很多人認為只有議論文才能體現學生的思想、高度,其實,好的記敘文更能展現學生的語文功底和寫作水平。
從千篇一律的「高考體」
到百花齊放的「真性情」
高考考議論文多,語文課堂就多教哲理思辨類文章,師生就多研究議論文的文體,背範文,宿構,高考考生的作文多為「三段式」,引用事例多為王昭君、蘇軾、莎士比亞、拿破崙等人的故事,議論「假大空」,缺少生活氣息,甚至有些作文杜撰故事,說謊話,比如遇到議論「堅韌」「堅強」的作文題時,就會出現多篇「爹死娘病」體,「開始還挺感動,但後來發現這樣的作文很多,就有種『上當』的感覺。」一位參與過高考閱卷的老師說。
「其實,東北孩子的作文就應該有『黑土地』的氣息,西北孩子的作文就應該有『黃土高坡』的味道……」一位多年參與高考閱卷的教師如此形容對高考作文的期待。
伴隨著各省自主命題的推進,高考作文「個性化」色彩逐漸濃鬱。
2002年高考,北京開始自主命制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試題,作文題引導考生關注北京地域特點——
例如
2006年高考的《北京的符號》
2014年高考的《老規矩》等
2009年高考,流行歌曲也成為考題,《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鼓勵考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即便是關注社會熱點,也不限於「知道」,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思考。
例如
2008年高考,汶川地震進入考題,北京卷沒有直點地震,而是給出了石頭、水與沙子的小實驗,讓學生展開聯想。
據多年研究高考作文題目的精華學校教師王丹寧介紹,那年的作文更容易讓學生展示自我,從實驗可以想到「很多事情看起來達到了極限,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空間」,這就與汶川地震後的堅持、突破極限等精神巧妙聯繫到了一起。
「微博」詩歌穿越小說
新文體鼓勵學生想像創新
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更加開放,不僅有百餘字的「微寫作」,一直被高考「禁止」的詩歌也被允許,而且鼓勵學生想像,高考作文甚至可以寫穿越小說。
2014年高考作文中出現的價值10分的微寫作,是北京首創——
該題要求考生分享學習語文的體會、評價「家長送考」現象,或用文字紀念自己的18歲,短短150字,或記敘、或議論、或抒情,讓學生三選一,考生可盡情展現文採。有專家分析,當時,微博流行已有三四年,在網際網路環境下長大的「95後」們,早已習慣用140字的小文章,記錄日常,分享情感,傳播點滴。
當年的微寫作還首次明確提出「可寫詩歌」,多位閱卷老師回憶,靈氣飛動的作文讓人眼前一亮,給了他們多年不見的驚喜與感動。2014年,曾任北京市語文高考閱卷領導小組副組長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曾在《中學語文教學》撰文盛讚微寫作,「我們從短短的150字中,能讀出孩子們的心聲和生活,能讀出他們的歡樂與痛苦,能讀出他們的思考與擔當」。
2015年高考,「穿越」竟然也進入高考試題——
當年作文題《我與民族英雄過一天》,鼓勵學生想像,引導學生愛國,同時也對學生的歷史修養進行了考查。
2016年,則向閱讀致敬,請考生變作「神奇的書籤」,徜徉書海;
2017年高考作文,則讓學生飛向未來,到2049年,為共和國的百年拍照。
王丹寧表示,如今的高考作文不僅考查文筆,思辨能力,更注重語文運用能力的強化,靠死記硬背,寫「高考體」很難得高分,如果能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展現閱讀積累,語文修養,就有機會得高分。
【新聞內存】
高考作文的弊習
多年參與高考閱卷的漆永祥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從寫作的角度,總結了高考作文的不良文風與弊習種種——
賭咒發誓體作文,就是全文充斥「一定」「必須」這樣的句子以表決心顯勇氣。
空言泛語體,就是無論寫什麼人什麼事,都是一通看似高妙、實則空泛的廢話。
小資美文體,就是用抒情的語調、無病呻吟的口吻來描述與議論。
爹死娘病體,就是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慘故事。
故事拼湊體,就是事先準備四五個勵志故事,無論什麼題目,都用這幾個故事編織成文。
四平八穩體,就是一味求穩、「40分萬歲」的作文。
龍頭鳳尾體,就是開頭有「氣勢」,結尾要「升華」,中間卻是豬腹。
排山倒海體,即用漂亮整齊的排比句貫穿全文。
亮點閃光體,則過分追求文章中有亮點,以引起閱卷者注意。
副題題記體,就是作文正題之下尚有副題,開篇再用魯迅、莎士比亞等人的名句為題記,中間再用小字標題,將一篇文章割得四分五裂。
生僻艱澀體,即故意用生僻字詞與艱澀的語句,顯擺自己的與眾不同,結果往往錯別字滿紙。
此外,還有時空穿越體、文白夾雜體、天書地咒體、符號圖畫體等。
來源:北京日報新媒體
編輯: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