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從事基層黨務的工作者,也是投身教學科研的高教人,提及自己的專業時侃侃而談,論及與學生的相處回憶滿滿。從教於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被評為2020年校級師德標兵的劉增超,是一位始終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知識,並將知識最大限度傳授於學生,同時利用自己所學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不斷貢獻西工力量的西工學人。
海綿?是的,海綿
讀書時所學是環境工程的劉增超,自2001年進入西安工大後,近20年間始終從事著與自己所學一致的專業教學及科研工作。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的概念,形象地闡釋了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的概念,這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極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用海綿賦予城市發展彈性,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發展挑戰,對於所學所業始終充滿熱忱的劉增超抓住了這次機遇。在他看來,科研能力是教學能力的基礎和有力保證,劉增超利用專業積累,在認真完成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克服多重困難,關注學科發展前沿,努力保持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能力。在國家著重「生態環保」背景中,他參與到了部分重新確立城市建設標準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發展進程中。在山水林田的系統化工程中,他所參與的國家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西鹹新區項目,以生態塑造城市基底,以開放空間確定城市格局,現已成為大西安的中央公園。在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固原的參建過程中,僅2018年,劉增超前前後後就前往了20多次開展實地調研。
衣帶漸寬,然終是無悔。目前,劉增超主持了3項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到款近百萬元,為西鹹新區、固原市、西安小寨等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貢獻了西工智慧與西工力量。
像海綿一樣,汲取,而後奉獻
像海綿一樣的吸收特性,就是我們認為的具備被激發和被積極影響的潛質。有的人能夠像海綿一樣,經常主動吸收有用的知識,在需要時也極盡所能貢獻出自己的能量。劉增超,就是這樣的人。
同不少人相似,劉增超的成長軌跡,也頗受恩師影響。對他而言,讀書時期老師的悉心傳授和一句「我自讀博以來的十幾年間幾乎沒有過假期」的言淺意深,令劉增超深受震撼。他將自己的熱情、專注、所做與所思全情傾注於自己的事業,問及如何處理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他笑著調侃自己「是一個沒有特別愛好的人」,在家人全力的支持下,他已將自己的大多精力投入於工作中。
作為學院實驗室副主任,他的日常是配合學院主管領導做好全院各個實驗室安全穩定運行工作,尤其是化學品採購、儲存、使用方面的安全穩定運行工作,製作統一的化學試劑標籤,方便對全院的化學品進行監管。他還牽頭編印了化學實驗室制度彙編,為學院化學類實驗室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據。2020年春季開學仍處於疫情期間,為保障學院各實驗室師生的身體健康,他迅速積極著手制定學院實驗室容量及消殺計劃,為各實驗室採購消殺物資,邀請校外專家對學院師生進行實驗室安全操作知識網絡培訓會等,進一步強化實驗室安全穩定運行。
作為環化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劉增超在日常工作中,將黨務工作與環化系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專業發展與定位、培養計劃修訂、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教育教學方法研討等工作方面,積極參與、獻言獻策,組織支部廣大黨員共同投身其中,保證系內各項教學工作順利實施。
熱心的劉增超還利用專業之長,為學校兩個校區的家屬院百餘位住戶和未央校區雙創樓辦公室及博士公寓樓義務進行了室內空氣品質檢測,並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汲取越多,越能將滿滿的養分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廿年的工作生涯中,劉增超始終如是。
「我很喜歡教師這個身份!」
提及從教以來最難忘的事,令劉增超印象最深的還是與學生們之間的相處。
他常說自己不習慣以長輩的姿態稱呼學生為「孩子們」,「我更重視彼此間亦師亦友的和諧關係」,劉增超說到。
自參加工作以來,劉增超一直從事環境工程專業的一線教育教學工作,在課堂上,他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典型案例與熱點問題研判、讀書報告與討論、運用資料教學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餘時間對學生們關懷備至的他,則是大家口中的「超哥」。
「讀書期間一定要跟緊老師們的步伐,才能加速成長」,感受頗深的劉增超作為多屆學生班主任,在學生一入學就開始培養學生們的專業嗅覺和實踐意識,他常常引導和鼓勵低年級學生積極參與各位老師的研究課題,指導學生參加「探索杯」「挑戰杯」「網際網路+」「全國環境友好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等各類科技活動。近年,他指導的學生獲陝西省挑戰杯三等獎1項,中美創客大賽優秀獎1項,校級獎項若干。他指導的2019屆本科生許玲同學獲全國高校環境類專業「優秀畢業論文」。通過各類教學實踐活動,他著力拓寬學生們的專業視野,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劉增超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認真指導,在學業發展及就業方面也常常給予關懷。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他能夠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樹立研究方向,指引學生繼續深造,近幾年指導的學生中有多名同學分別考取華南理工大學、長安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的研究生。他還熱心於學院的學生就業工作,近幾年多次推薦學生到西安及周邊地市的用人單位實習,提供就業信息,幫扶有困難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
對於劉增超而言,立德樹人,這樣的日常已經成為了融於他血液中的最愛,每逢年節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們發來的問候,也成為了令他倍感幸福的事,「這些畢業幾年甚至十幾年學生的惦念,讓我覺得,值得!」,回憶起與學生們之間的往事,劉增超難掩笑意。
教育家加裡寧曾說:「教師一方面要貢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取一切優良的東西,然後再把這些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全情投入、嚴謹用心,春風化雨、亦師亦友,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化為令學生收穫成長的使命感,將潛心教育事業的工作熱情變為「996」甚至「711」的生活常態,這既是劉增超的真實寫照,也是更多耕耘在西工校園中的教師的最佳註解。(通訊員:西安工業大學仇倩倩 牟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