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建築而言,金玉其外,「利刃」其中。所謂「利刃」,無外乎鋼筋和鋼管,是建築工程中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之一,無論跨海大橋還是摩天大樓都概莫能外,可以說,鋼筋、鋼管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起我們的城市。
鋼筋、鋼管雖好用,但在實際過程中,卻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從業者——精確清點。如今,得益於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在數位化領域的深耕細作,將數位技術應用於項目建設、管理和運維全過程,精心打造智慧工程,並搭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推行業互聯互通。
「雲點數」搶盡風頭,效率、準確率現「雙高」
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技術人員介紹,在施工現場,建築材料進場驗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鋼筋、鋼管不僅種類繁多,尺寸規格各異,且使用量龐大。
現階段,進場數量驗收工作採用分批次地人工點數方式來完成,一次進場盤點往往需要多名材料員花費數小時,耗時耗力、效率低下,且點數結果常常受人為因素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建工四建集團自主開發了鋼筋、鋼管數量智能查驗系統「雲點數」小程序,基於人工智慧、雲計算、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與5G技術多手段融合方法,僅通過手機拍照便可自動完成點數,輔助人工,實現材料數量快速、準確、高效的智能點數流程。
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上線65天的鋼筋雲點數已優化至V2.0版本,註冊用戶230人,涉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達86家。具體而言,涉及實際工程項目97個,小程序調用次數863次,完成鋼筋雲點數超過10萬根。
若以人工點數每根鋼筋需2秒計算,如此體量的鋼筋,需要人工不間斷點數56個小時,而使用小程序點數共需約1小時,點數效率提高56倍。經多次測試,雲點數準確率高達99.9%,滿足施工現場使用要求。
早在2008年,上海建工四建集團開始投身於BIM技術研究,並於同年在本大樓建造上加以應用。2014年掛牌成立BIM研究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購買專業軟體,自主開發內置插件和智慧建造管理平臺,大力推廣BIM技術應用。多年來,相關技術已應用於嘉閔高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世博會博物館等多個標誌性工程上,涉及預製拼裝、大型超高層、改造建築、文化建築等多個領域,取得突出成績。
技術人員總結說,智慧建造平臺涉及進度、商務、質量、安全、資料各方面,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機電安裝、幕牆等各專業,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實現了可視化、協同化、集成化的總承包管理,效果顯著。
智慧運維增能創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
在實現智慧建造的基礎上,上海建工四建集團致力於在運維階段推廣應用BIM技術,通過研發基於BIM的智慧運維系統,將設計、施工信息完整地傳遞到運維階段,最終實現主動式、集成化的智慧建築運維管理模式。
據了解,建築的運營維護期長達70年,甚至100年,佔建築全生命期95%以上時間,是建築真正產生價值的時期。
醫院建築24小時不間斷運行,具有人流量多、空間布局複雜、機電系統和專業設備多等特點。2019年2月26日,上海建工四建集團發布「基於BIM的醫院建築智慧運維技術」,是國內首次將BIM技術深度應用到醫院建築運維階段,在已運營的東方醫院、新華醫院等項目中得以運用並取得實效。
隨著全球工業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和深度調整,以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為主的工業4.0時代蓄勢待發。上海作為全國科創中心,應勢而謀推出「上海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專項」。上海建工四建集團在該項資金的支持下,肩負著打造本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重任。
該項目將孵化完成國內首個建築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藍圖可期——首先搭建智慧建造與運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基礎設施,整合各邊緣側,集成建築全生命周期大數據;然後建設統一的工業PaaS(Platform-as-a-Service),聯通已有系統之間的信息孤島;同時基於人工智慧技術與雲計算平臺理念,開發面向行業開放共享並支持自主開發的囊括設計、建造、運維階段的SaaS(Software- as- a-Service)七大智慧服務,以及針對行業需求等方面創新功能;最後應用於多項大型公共建築示範工程。
項目建設將挖掘以BIM為代表的建築信息化技術在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價值,深化建築設計與施工信息化應用,進而推動建築行業已有信息化應用的互聯互通,實現對傳統建築工業深度賦能,助力智能化升級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最終形成行業級的引領作用,服務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戰略。
作者:史博臻
編輯:祝越
責任編輯:唐瑋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