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恐怖片愛好者,那你不會不知道約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鼎鼎大名。
《怪形》(The Thing,1982)、《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戰慄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1994)……這些恐怖電影史上的裡程碑,無一不是出自卡朋特之手。
也正因此,約翰·卡朋特被譽為「恐怖大師」、「B級片大師」,在恐怖片影迷心中享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不過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電影不是恐怖片,而是卡朋特26歲時拍攝的處女作,一部太空喜劇科幻片——《黑星球》(The Dark Star,1974)。
這部電影是卡朋特就讀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時期,與自己的好友丹·歐班農(Dan O'Bannon)共同創造並拍攝的。一經上映,便收穫了非常強烈的反響。
整個故事發生在一艘以超光速推進的、離地球58光年之遠的飛船「黑星球號」上。
黑星球號原有五名船員,但由於在進行超光速躍遷的過程中發生了故障,該飛船的指揮官死亡了。
因為距離實在太遠,地球基地已經沒有能力給與協助。船上剩下的四名太空人必須繼續執行他們的任務——摧毀最後一顆不穩定的行星,完成殖民化清空。
黑星球號已經離開地球20個地球年,但他們只老了3歲(類似《星際穿越》的情節)。乏味的太空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們。
出於無聊,他們在艦橋上觀星,在駕駛室裡蹦迪,在船艙裡抽菸,到處捕獲蠢頭蠢腦的外星人。
《黑星球》整部電影呈現出歡快而頹廢的嬉皮士氛圍,這與電影誕生的年代有關。70年代,如火如荼的嬉皮士運動正達高潮,美國反政府、反越戰的呼聲一浪高似一浪。
他們用搖滾樂、嗑藥、留長髮、原始部落的宗教圖騰作為自己的鬥爭武器,但同時也對國家與人類的未來抱有消極悲觀的態度。
這正和《黑星球》的主旨是重合的。那艘回不到地球的飛船正好似人類的命運漂向未來無垠的虛空,船員們沒有目標、無聊平淡的生活也正是那時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這也正是《黑星球》這樣的電影再也不會在今日重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形勢已然改變,如今的世界滋養嬉皮士的水土已經不復存在了。
還有一點非常有趣的是,這部《黑星球》實在是太粗製濫造了。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因為技術與化妝的粗糙只是因為卡朋特當時作為一個新秀導演沒有任何資金,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仍然用了足足四年的時間將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拍完,這種執著與精神千金難換。
這部《黑星球》是卡朋特與他的朋友們在自己的公寓裡拍攝完成的。一切布景道具都在公寓的房間中完成,他們用簡陋的攝影機和有劃痕的破膠片完成了全部的拍攝工作。
更可貴的是,在本片中卡朋特體現出了他超凡的創造力。
不論是在船艙中與外星人周旋鬥爭的情節(這很大程度影響了後來的《異形》),還是與具備人工智慧的、準備自爆的炸彈談判的片段,都可謂神來之筆。
此外,卡朋特曾經直言不諱:《黑星球》從頭到尾都受到了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
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拍攝於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奠定了太空科幻片的基礎,其恢弘深遠、嚴肅宏大的意境曾被無數後來者所效法。
不過,早在1974年,卡朋特就把《2001:太空漫遊》中的那種深沉感給消解殆盡了。相反用一種嬉皮士獨有的玩世不恭取而代之,與太空科幻這一體裁結合,構成了極為獨特的風格。
B級片與Cult片導演一直處在一個很奇妙的位置。他們一方面堅守小投資小製作的陣地,一方面又以非常堅定的態度拍完自己的每一部電影。
我想,正是因為《黑星球》的成功,才令卡朋特信心十足地走上B級片的「不歸路」。也正是因為這一份堅持,才催生了卡朋特巔峰時期的那些作品。
這部《黑星球》在豆瓣上僅有1500人看過,你還在等什麼呢?
----
本文作者:喪鐘本鍾(感謝)
原創首發:慢慢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