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又叫映山紅,原產於我國,深受古代各代文人雅士的喜愛。
有關杜鵑花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有書,名叫《神農百草經》,該書認為一種黃色杜鵑花是有毒植物。在當時,杜鵑花還是一種藥用性植物。
唐代,早已出現了觀賞性杜鵑花。此時的人們,已經發現了杜鵑花的觀賞價值,開始大量種植。在王宮花園、平民家中都種有杜鵑花。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白居易因為栽種杜鵑花沒有成活,而傷感地寫下《山枇杷》:
深山老去惜年華,況對東溪野枇杷。
火樹風來翻絳焰, 瓊枝日出曬紅紗。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
據記載,唐貞觀元年,鎮江鶴林寺的杜鵑花已名揚天下。
當時人們對杜鵑花的熱愛程度可見一斑。
相對於唐代,兩宋時期的杜鵑花更加親民化,同時也在栽培技術上有了提升。」南宋《鹹淳臨安志》:「杜鵑,錢塘門處菩提寺有此花,甚盛,蘇東坡有南漪堂杜鵑詩,今堂基存,此花所在山多有之。」在杭州一帶,杜鵑花幾乎已是家家有。同時,當代文人對杜鵑花的熱愛也不遜於唐代。
楊萬裡《曉行道旁杜鵑花》
泣露啼紅作麼生,開時偏值杜鵑聲。
杜鵑口血能多少,不是徵人淚滴成。
相對於唐宋時期,明代人對於杜鵑花的熱愛側重於研究這種植物。
李時珍《本草綱目》:山躑躅,處處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葉淺綠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數萼,二月始開,花如羊躑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紅者、紫者、五出者、千葉者。小兒食其花,味酸無毒。其黃色者即有毒,羊躑躅也。
《大理府記》中,記載杜鵑花譜有47個品種,大理的崇聖寺、感通寺等寺院已栽種杜鵑,並育成五色復瓣品種,《草花譜》記有「杜鵑花出蜀中者佳,謂之川鵑,花內十數層,色紅甚;出四明者,花可二、三層,色淡」。
清代,已經出現了杜鵑花園林盆景。
朱國楨《湧幢小品》:「杜鵑花以二、三月杜鵑鳥鳴時開,有兩種,其一先敷葉後著花色丹如血;其二先著花後敷葉色淡,人多結縛力盤盂翔鳳之狀。」
努笛芙洛潤杜鵑
此時的人們,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培養杜鵑花的經驗和方法,也已經開始引進西洋杜鵑花。
十九世紀末,早已驚嘆於我國杜鵑花的美麗的西方人,開始向我國雲南一帶大量採購杜鵑花的種子。其中英國王宮花園裡的杜鵑花就有上百種 其中絕大部分來自雲南。
1919年,英國人在雲南發現一棵高大25米的杜鵑樹,長了將近三百年。他將該樹砍倒,取一片木頭作為標本帶回英國。
20世紀三十年代,杜鵑花開始進入沿海城市。其中真如黃園,是辛亥革命後黃嶽淵先生建立的花木場,面積7公頃,收集種植杜鵑花品種是國內最多的花圃,有毛鵑30餘種,東鵑500餘種,夏鵑700-800種,西鵑近100種。
斯佩吉奧蘇杜鵑
如今杜鵑花早已邁入世界,在中國的熱度仍舊不減。它已被我國多個城市定為市花,繼續譜寫它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