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詞叫霸氣外露,形容做人做事傲氣,而在唐代詩壇霸氣外露的人其實不少。詩仙李白自然不用多說,他霸氣那是有實力,就算說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誰又能說他講錯了;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霸氣多在邊塞詩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何等的豪邁;而詩佛王維的霸氣則在一首《老將行》中,那句「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何等張揚。這些霸氣外露的詩,每每讀來都令人大呼過癮。
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卻是另一種霸氣之作,來自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這是一首詞作,共32個字,看似句句在寫一隻迷路的駿馬,其實讀懂後就能發現一股淡淡的霸氣。
《調笑令·胡馬》
唐.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詞的大意是:胡馬,胡馬,被遠放在這燕支山下。它在沙裡雪裡奔跑著,不時停下來四處張望,眼前一片迷茫之下他迷了路,只能獨自發出嘶吼聲。迷路啊,在這暮色中,眼前只有無邊無際的野草。
關於這首詞到底是想表達什麼,後世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以這隻迷路的馬表達邊塞的悽苦,進而抒發對人生的迷茫之感;也有人認為這「胡馬」是外邦之馬,它突破了邊塞進入了大唐,但大唐遼闊,它一進來就迷了路,這是抒寫詞人的無限自豪感。對於這兩種說法,筆者更願意相信是第二種,原因是此作是韋應物早期的作品之一,那時的他積極入世,多慷慨豪邁之句,第二種解釋更符合他那時的心境。
詞的第一句,疊用兩個「胡馬」,是對胡馬進入大唐土地的驚訝,這是邊塞防守的失誤,「遠放燕山下」是此時孤馬身處的現狀。第二句是備受推崇的名句,連用兩個跑字,突出胡馬此時的焦慮,它在沙裡、雪裡的奔跑都不過是白費力氣,最終只能無奈地「獨嘶」;再連用兩個「望」字,將胡馬迷路後的悽涼寫得淋漓盡致,不是因為它不夠敏捷才落入此境,而是因為「路迷」,如此幅員遼闊之境是它從沒見識過的,自然無法辨別方向了。
最後一句以寫景落筆,將鏡頭放大,一匹迷路的胡馬、一片無邊無際的野草在邊塞的夕陽下,落寞而又壯美。整首詞寥寥數字,為我們畫出了一幅絕美的邊塞畫,詞人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也不加任何抒情之語,只用白描的手法,為這幅畫先後畫上了燕山、胡馬、沙地、雪地、邊草、落日,一股淡淡的霸氣就藏在這字裡行間,可謂言簡義豐。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和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