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類集體福祉和安全,全球變暖增加了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也危及數百萬人的生命。因此,充分認識氣候風險並將對這一風險的理解納入決策過程至關重要。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近日舉辦主題為「氣候變化2020:風險、影響以及解決方案」的線上研討會,聚焦氣候變化風險管控及應對方法。本報記者就如何管控全球變暖風險等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積極應對氣候挑戰
實現聯合國氣候目標應加強國際合作,增進各國參與全球合作的政治意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副主席塞爾瑪·克魯格(Thelma Krug)認為,將全球氣候變暖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可以達成。但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構建高效的氣候治理框架來推進負責任的多層級治理發展。同時,各國都需要加強同非國家層面氣候行動者的合作,如企業、科研機構等。政府、私營部門及金融機構應共同促進氣候政策發展,推動系統性變革。
應對氣候挑戰,需協調多方資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帕特裡夏·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表示,各國政府正在將應對氣候挑戰作為未來投資的途徑,以避免氣候風險帶來的重大損失。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未來各國應積極推動清潔能源領域創新,促進創新成果規模化應用。這對於發展中經濟體尤為重要。此外,今後各國和各機構在開展項目投資時,應考慮氣候風險和項目可持續性。
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迪本勳爵(Lord Deben)提到,當前,英國民眾已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政府需進一步解析具體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使民眾充分理解和執行相關氣候政策。同時,政府在推進低碳轉型時,應注重公平性,鼓勵民眾改變生活方式,增強民眾對於氣候變化的適應性,進而減緩氣候變暖進程。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娜塔莉·塞登(Nathalie Seddon)表示,針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必須基於自然規律,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發展綠色經濟,可以有效應對氣候變暖,保護生態系統,並實現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全球契約鼓勵各國加大力度,投資基於自然規律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有助於實現全球脫碳目標,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強經濟韌性,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參與主體多樣化
氣候變化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多重影響,受影響區域持續增加。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認為,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非線性的,應加強系統性風險管理,加速適應過程,實施可持續性的脫碳轉型措施。
調動非國家層面氣候行動者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有助於更加快速、高效地實現聯合國氣候目標。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學副教授託馬斯·黑爾(Thomas Hale)表示,非國家層面氣候行動參與者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彌合減排目標和當前排放水平之間的「排放鴻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多國政府正加強同非國家層面參與者的合作。在氣候治理領域,非國家層面參與者能夠有效推進新政策的落實和新經濟模式的發展,提升社會發展韌性。同時,知識交流有助於推動相關創新成果在國際範圍內傳播。
為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研究員安德魯·蘇德曼特(Andrew Sudmant)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作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充分體現了中國堅定落實《巴黎協定》的決心,為全球應對氣候風險提供了信心。作出這一承諾,意味著中國將走上快速降低碳排放的道路,而這也有利於推進全球其他合作夥伴的脫碳進程。例如,中國增加在太陽能領域的投資,有利於降低美國市場的太陽能電池成本,同時推進歐洲在太陽能領域的相關研究。中國有關碳排放的承諾改變了有關氣候變化的敘事,加快了全球應對氣候風險的進程,有利於全球氣候治理,有力地支持了多邊主義發展。
英國海外發展研究院全球風險與韌性項目主任麗貝卡·納丁(Rebecca Nadin)認為,中國「十四五」規劃將推動「雙循環」作為重要發展目標。這一舉措旨在促進國內消費,同時發展對外投資和出口。該研究院氣候與可持續性項目主任薩拉·柯倫勃蘭德(Sarah Colenbrander)表示,中國的承諾蘊含了向低碳未來轉型的巨大經濟發展機遇,而且中國有潛力滿足全球對清潔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通過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和實現交通、工業、供暖與製冷的電力化,中國將減少對能源進口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