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編劇王歡和翁海鑫將自己的編劇工作室安在上海一所職業院校的九樓,透過落地窗,能望見景色優美的濱江與不遠處的小熒星。辦公室一側的牆壁上,貼滿了影視劇的海報,全是公司參與編劇及製作的影視作品。
編劇王歡、翁海鑫
12月23日,由這對夫妻擔任編劇的職場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將迎來大結局。對他們而言,從2015年啟動創作,直至2020年末電視劇與觀眾見面,堪稱是一場「持久戰」。
寫兒科劇,與親身經歷有關
兒科並非職場劇的首選。在醫療屆,就流傳著「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的說法。無他,兒科既是「啞科」,也是「祖宗科」。「醫生問診的時候,小朋友不一定能準確說出哪裡不舒服;它同時又是祖宗科,一個小朋友,旁邊圍著好幾個大人。」翁海鑫形容。
寫一部以兒科醫生為主角的電視劇的想法,與兩人的親身經歷有關。王歡與翁海鑫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十幾個月的時候,從上呼吸道感染一直發展到腎盂腎炎,免疫系統崩潰,白細胞持續超標,兩人為此跑遍了上海的三大兒科醫院,從孩子病發到治癒一共持續了三個多月。「就連孩子走路都是在醫院候診的過程中學會的。」王歡說。而小女兒在出生25天的時候,就因為腹股溝疝氣需要手術。
身為父母親,兩人深深地意識到孩子的健康對於一個家庭的重要性,也親眼目睹了兒科醫生的艱辛和不易。「我們查資料,發現國內兒科醫生急缺,加上放開二胎後,這個缺口會更大。」翁海鑫說,萌生創作這個題材的想法後,兩人與製片人江薇一拍即合。
從2015年起,王歡和翁海鑫帶領自己的編劇團隊,用了近兩年時間,走訪了上海、北京、青島等地兒童醫院,採訪了不計其數的兒科醫護人員,也觀摩體驗了兒科的工作詳情,團隊還聘請了專業醫生作為醫療顧問參與創作。
奔波在各兒科科室的過程裡,有兩場手術王歡始終難忘。一場是後腹膜神經母細胞瘤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術,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大型手術,足足持續了8個小時。在觀察室,她也陪同醫護人員站了8小時,手術結束的時候,「腿都是顫抖的」。另一場是腹股溝疝氣手術,這對兒科醫生是習以為常的小手術,但王歡看到躺在手術臺上的患兒,卻呼吸困難,極度難受,因為聯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兒。
按照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我國兒科醫生數量目前缺口至少86042名。「你去看,深夜上海最熱鬧的地方,除了夜店,就是兒科醫院急診。小孩的哭鬧聲、雷射槍的噠噠聲,還有各式各樣的氫氣球,就像廟會一樣。」翁海鑫說,自己是小孩的家屬,創作的時候更貼近家長的心理,「同時我們也接觸到許多不同的醫生,感受到了他們的奉獻和責任感,他們真的很愛孩子們。」
從「醫人」到「醫心」,展現普通人的成長
縱觀《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全劇,共用了44個病例,包括16個大病歷,全部都有原型可以追溯。包括由陳曉飾演的男主角鄧子昂,原型即來自上海市兒童醫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江斌。劇集播出後,劉江斌的家裡人還打趣,除了沒陳曉帥,人物形象、生活方式簡直和他一模一樣。
王歡記得第一次見到劉江斌時候的場景。「穿西裝打領帶,裡頭是很漂亮的襯衫,穿一雙棕黃色的尖頭皮鞋,走路帶氣場。他是醫院引進人才,有固定車位,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只要有時間,就寫科研論著,而且張嘴能說出很多醫學典故,英文也非常好。」王歡說,看到他的第一眼,劇本裡的「男一號」就有了,「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個醫生,會以為他是個藝術家。」
由王子文飾演的女一號焦佳人,原型人物是編劇專門從雲南的醫院裡找到的。他們沿著「焦佳人」的成長足跡,從雲南省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到昆明市兒童醫院,再到上海市兒童醫院,去還原一位來自雲南的規培醫生的成長過程。
劇中還有一位贏在起跑線上的「醫二代」谷佳人,無論學歷還是專業知識都遠勝焦佳人,同名不同姓,加上性格及價值觀的差異,也讓兩人一開始就頗有針尖對麥芒的氣氛。在王歡看來,焦佳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她代表著大部分的普通人,既沒有開掛的人生,也沒有金手指,只有在無窮盡的工作中,一點一點積累,一步一步成長。「我並不認為她是傻白甜。對於職場新人而言,不適應、無措、手忙腳亂、業務不熟練等問題的發生是非常正常的。大部分偉大的事業,是由普通人堅持做的。」王歡說,設置這樣一個職場新人的角色,目的就是展現一位新人兒科醫生的成長。
而一眾配角,比如懷抱職業理想卻也面臨中年危機的許秉澤,一心想為買房子攢錢因而顯得有點「摳門」的王航,或者是善良但業務不熟練的小護士方蔓,其實都有原型人物。
「我們有個小野心,希望本劇能傳遞從『醫人』到『醫心』的理念。醫術精湛的鄧子昂醫人,性格善良的焦佳人從醫心角度有所互補。」王歡記得,有位原型人物,小時候生病了,但因上課無法及時去醫院,醫生很暖心地說,下班後我等你。「後來他當醫生,進醫院工作後,救命恩人兩周後就因故去世了。他有天遇到個孩子在哭,發現是同樣的情況,就和孩子說了同樣的話。這就是一種傳遞。」
如今,《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即將收官,豆瓣評分穩定在6.9分,有觀眾認為裡面科普式的兒科知識讓人受益匪淺,也有觀眾「吐槽」劇裡職場戲份不夠多,情感戲佔篇幅太長。
「由於各種原因,劇本中大量的職場戲和手術場面被刪減,出現在螢屏上的手術畫面也被打上了馬賽克。」在兩位編劇看來,本劇成片還留有許多遺憾,「但是劇集能夠面見觀眾,作為編劇已經非常開心。」
王歡期待,這部劇能成為未來優秀職場劇的奠基石。「現在年輕人渴望職場劇,但普通觀眾不一定能接受純職場的戲。感謝大家的吐槽或質疑,只有大家關注了編劇,才有更多人關注劇本本身,在職場劇方面我們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努力。」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