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衝田修一的作品,有一種很明顯的個人風格,那就是一貫的平淡,但是他能把平淡的故事講出無窮的深意。在他細膩溫和的作品中,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刻骨銘心,不過人們卻不願意錯過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因為這些平淡的場景,正是他作品中獨特的魅力所在。
在《啄木鳥和雨》中,延續了衝田修一的溫暖、平淡,加之輕鬆搞笑的特點,當觀眾很輕鬆地看完這部影片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其中的人物深深感染。
故事發生在一個寧靜的山村,伐木大叔岸克彥在一次上工途中遇到新人導演幸一與副導演,二人因為車輛故障無法前行,好心的大叔便帶著他們去尋找拍攝地。後來大叔還在他們拍攝的電影中出演了喪屍,由此,開始了岸克彥大叔與新人導演幸一的互相成長之路。
影片獲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這算是對《啄木鳥和雨》這部電影的一個肯定。雖然這個故事並不鮮見,格局也不大,但小格局,平常事,卻更深入人心。
如果單純看故事,可會心一笑,不過細細看來,這平淡的故事中,導演卻費了很多的心思和技巧,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故事,而是兩代人的蛻變與成長。本文就從導演的創作技巧及人物的刻畫方式入手,解析這部電影背後的立意。
創作技巧:虛實結合,以拍攝電影為線索,以個人生活為核心
影片中的兩個主人公分別具有不同的身份,一個是普通的伐木工人岸克彥,他為人刻板,和自己的兒子關係緊張。另一個是一名新人導演幸一,他靦腆又缺乏自信,作為一名導演毫無威信。
兩個毫無關係的人突然走在一起,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必然很難繼續下去。因此導演在影片中畫了一條「虛線」,即拍攝電影,再藉此勾勒出他想呈現的「實線」,從而使故事得以圓滿。
①虛線:新人導演幸一對電影的拍攝
拍電影這條虛線可謂無處不在。第一次是在電影的開始,岸克彥大叔在伐木,一個陌生人突然找到他,請他暫停伐木,因為他們正在拍攝電影。
第二次在岸克彥大叔去伐木的路上,再次遇見去尋找拍攝地卻因車故障不能前行的導演和副導演,於是他們開始同行。
在劇情的不斷推進下,岸克彥大叔對電影的興趣越來越濃,以致於第三次在電影中相遇,是岸克彥大叔主動前去的。
藉此,導演對這條虛線的勾勒已經完成,整部影片圍繞著拍電影而展開,在拍電影的表象之下,慢慢地揭開個人的生活狀態,使他真正想要呈現的實線慢慢浮現出來。
②實線:個人的生活狀態與問題
如果遇見一個人,通常不能立即發現這個人的特點,因為不夠了解,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也是同理。好比日久見人心,隨著影片的深入,當導演將一個個生活片段穿插進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部影片中的人物特點越來越鮮明。
比如在岸克彥大叔第一次遇見導演幸一的時候,他認為幸一是一個什麼也不會幹的小夥子,建議劇組將他炒掉。第二次時,幸一將自己的寫的劇本送給他,岸克彥大叔開始對幸一有了改觀。第三次,因為電影的事,他們有了更深刻的交流。
這些改變並不是突然間發生的,而是在影片中由幸一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緩慢推進的。在兩個人的互相參照中,他們知道了彼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於觀眾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說,虛線與實線兩相結合,而又毫無違和之感,對於導演的功力也是一種考驗。這個故事就如潺潺流水,不疾不徐,亦不突兀。以拍攝電影為線索,以個人生活為核心,巧妙地將主題展現在觀眾眼前。
人物刻畫:多角度穿插敘述,將人物形象全面化
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那些非常成功的電影,無一不是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物是影片的靈魂,而在《啄木鳥和雨》中,兩個人物的表現也非常出色。
導演甚至用了多種方式,將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升華。
①角色的多重身份
在影片中,岸克彥大叔不僅是一名伐木工人,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同時也是一些人的朋友。
作為伐木工人,他得到同事的一致稱讚,可以說他的工作非常稱職;作為一個父親,他不會與孩子溝通,與孩子相處得非常不好,對孩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更是痛心;但是他作為朋友,又是一呼百應的角色,在幸一拍攝電影時不夠群演時,岸克彥大叔立即幫他找到很多村民參演。
一個人物處於多種關係之中,便將其性格全面突顯,在工作和與人相處方面非常得心應手的大叔,反而在家庭關係中一團糟,對於那名導演幸一來說也是一樣。
在我看來,這種多重身份,恰恰是多種角度的展現。俗話說,在門縫裡看人,會把人看扁,其實這個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僅僅看人的一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但絕對不是全面的。而人,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只有在越多的角度中才更顯全面。
②以細節表現人物心理
細節描寫是影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的一言一行,皆有細節組成,以細節看人物的心理,從心理看一個人物的形象。
在劇中表現特別明顯的是導演幸一的角色,比如他在剛剛遇見岸克彥大叔的時候,總是不說話,被質疑沒用,讓他去幫忙的時候,他唯唯諾諾地下車,卻仍然手足無措,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比如幸一準備逃走前往東京時,被人追到車站,他就一直趴在地上,口中說了一次又一次對不起。
比如他在拍電影時猶豫不決,裝病後詢問一個對電影一竅不通的伐木大叔拍得怎麼樣,並且聽從了大叔再拍一次的建議。以及在最後,幸一在拍完電影後被合作的資深演員誇獎,他當即哭了起來。
在諸如此類的細節中,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作為一個導演的不善言辭,不自信,以及在獲得肯定後的感動,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部電影的故事看似平淡,因為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說不清也道不明的心理狀態,反而又顯得有些複雜。但是這些多角度的穿插敘述,以及心理描寫,都是為了塑造人物這一目的,比較之下,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影片立意:啄木鳥和雨,衝刷掉陰霾,治癒心中的「缺口」
有很多人說,直到影片結束,也沒有看到過啄木鳥的出現,如此說來,啄木鳥和雨這個名字顯得有些名不副實。
但是,能夠看懂的人便能知道,啄木鳥不是真的啄木鳥,而是一種意象。其實,啄木鳥和雨一直存在,只不過需要用心去發現。
①啄木鳥與伐木大叔
在我看來,啄木鳥就是那位伐木的大叔,因為他將導演幸一心中那些害怕、自卑、不自信等種種類似的「小蟲子」吃掉了。
在遇見岸克彥大叔之前,導演在生活中畏畏縮縮,謙卑到極致,對自己寫的劇本一點自信都沒有,最後當做沒用的東西送給了岸克彥大叔。並且他總是下意識的告訴自己,不能穿黑襪子,不能吃甜品,這樣才能拍好電影。
而這些隨著岸克彥大叔的出現漸漸消失了,從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開始,到自己的導演能力有自信,知道自己想要拍出的是什麼效果,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與演員溝通,最後克服內心的惡魔。幸一從一名新人導演蛻變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並且不再自卑,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路,這些都歸功於岸克彥大叔這隻「啄木鳥」。
我們知道,啄木鳥可以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在影片中,它消滅的正是人原本看不見,而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害蟲」。所以,啄木鳥正是治癒的代表。
②雨和導演幸一
影片中啄木鳥和雨是不能分開的,既然啄木鳥是岸克彥大叔,那麼雨就非常明顯了,代表的是導演幸一。
其實,不僅是幸一有問題,岸克彥大叔自己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苦楚,他最難的是與兒子的相處。當這個年輕人以全新的身份進入他的生活的時候,岸克彥大叔在相處中反而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沒有按父母的期望去做一份工作,反而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愛好去成就一番事業,其實是值得高興的。
所以後來在岸克彥亡妻的忌日上,有人向大叔說起讓他的兒子去做什麼的時候,岸克彥大叔很是激動的回了一句:「那也要考慮他的意願」。至此,岸克彥大叔和他的兒子終於和解。
有很多時候,自己身處其中時反而無法發現問題,但是當一個人換一種身份到來時,之前的疑惑不解的問題反而有了答案。幸一就像一場及時來臨的雨,衝刷掉擋在眼前的陰霾,當雨過天晴,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啄木鳥和雨》,大叔與導演,相互揭開對方心中的結,衝刷掉陰霾,治癒心中的「缺口」,這正是影片背後的立意。
有人曾評價衝田修一是個比是枝裕和還會講那種別人看起來一點兒勁都沒有,他們卻當做珍貴的敘事核心的導演。看完這部電影,深以為然,大叔和導演的故事確實平淡得離奇,但這兩個人物卻是其敘事的核心。
《啄木鳥和雨》,從大叔伐木開始,以大叔伐木結束,只不過,經歷過了那一段有趣的電影體驗,遇見過那一個為自己理想而奮鬥的小夥子後,心境已經大不一樣。
這多像每個人的人生,總會遇見一些人,總會在某些時候留下或收穫一些東西,而後頭也不回地繼續走下去。人生依舊平淡,但生命已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