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湯志誠
周末,你閒散地坐在路邊咖啡廳中,吃著熱騰騰的土豆煎餅,望著窗外的車水馬龍。鄰座的蟲族妹子好奇地瞪著兩隻巨大的複眼打量著你,外形如同水母的服務員扭動著柔軟的身軀穿梭於顧客的座椅之間……
這不是奇裝異服愛好者的假面派對。在這個時代,人類已然習慣了身邊出現的這些另類物種,就如21世紀初期的人們不再對城市中越來越頻繁露臉的外國面孔感到稀罕。這便是宇宙大外交時代的星際聯邦城市。
相信廣大科幻迷不會對此情此景感到陌生。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中,外星生物與人類共居一處,他們自然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或是與我們高談闊論,或是默默地潛伏在我們周圍,仿佛除了外貌的差異,以及偶爾具有的超能力,他們與我們並未存在太大的不同。這些外來物種暢通無阻地住進了我們的城市,毫無障礙地使用著我們人類的設施,全然不存在生活習性上的不適。
然而,倘若人類果真與宇宙文明建交,我們將面臨的實際情況可遠比電影中的複雜得多。如何修建一座可以接納來自宇宙各地的外星居民的星際聯邦城市,這將成為擺在我們未來工程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現在,就讓我們站在城市規劃者的角度,來展望一下那個年代可能遭遇的麻煩。
入境門檻
「為什麼不給我地球居住證!」洪亮的聲音從電子揚聲器中震出。儘管其本尊距離此處尚相隔數百公裡,出入境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還是感受到了那暴躁的威壓。
那是一團直徑數公裡的等離子球,此刻的他正因不耐煩而不斷地小規模噴發著。
「真是非常抱歉。」工作人員擦著鼻子上的冷汗,「你的能量等級對於地球生態環境而言過於龐大。如果放任你進入地球領空,那恐怕我們都會被你直接蒸發!更何況,你的等離子軀體也不適合在大氣層中長期存在……」
「他能級高,可我不高啊!」地球人的話還未說完,一隻巨大的海綿狀生物飄飄悠悠地晃了過來,在空間站外打著轉。
「很遺憾,你的身體密度過低。只適合生活在失重環境中,地球的重力會壓碎你的每一根纖維骨。」工作人員耐心勸解。
「我的密度比他大!」伴隨著一股惡臭,潛伏在飲料罐中偷渡而來的氨霧組成的雲氣生命體忽的騰到了工作人員面前。
「你,你喜歡低溫與平靜!地球的常溫和強對流空氣很快就能讓你逸散而亡!」地球人捂著鼻子,逃命一般地奔離。
經歷了一番折騰,絕大多數外星生命體無奈地被攔截在了外層空間。好客的地球人悲催地發現,儘管自己已經做好了海納百川的思想準備,然而「外國人」與「外星人」之間的環境適應性的差異絕無相提並論的可能性!
層層篩選之後,那些有幸成為「新地球人」的外星訪客,基本有著與地球人相似的特徵。他們必須習慣地球的重力、磁場、溫度和溼度;不能對地球的大氣以及水土存在過敏中毒反應;自身不得攜帶過於強大的能量輻射而傷害地球生物或妨害地球電子通信,也不可過於弱小以致會被地球人的日常手機信號灼傷個半死……
人們姑且稱這些具備地球居住資格的外星生物為——「類地碳基生命」。他們與我們的相似度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人們甚至可以將他們看作地球生物進化史中可能出現,卻遺憾地並未誕生的一道旁系分支。
解決了城市居民的人選問題,建設者們大鬆了一口氣。但即便如此,麻煩依舊接踵而來。
眾口難調的尺寸
大災難!有一隻哥斯拉怪獸入侵城市中心,人類大危機!
什麼?他只是想去便利店買包煙?你瞧,他小心翼翼地抬起了左腳,跨過了一輛路邊的轎車,費力地彎下了腰,將脖子繞過了紅綠燈,伸出粗大的爪子,探進了便利商店的玻璃門,怎奈尾巴一不小心掃到了輸電線,扯倒了一樁電線桿子……
但這可不是他的錯!誰讓作為東道主的地球人設計的城市過於狹小,無法容納他那「魁梧」的身軀呢?於是乎,哥斯拉毫不客氣地給了人類一個大大的「差評」。
別以為只有大傢伙對生存狀況表示不滿。對於體積微小的智慧生物而言,與地球人類共同居住在一個城市中,更是欲哭無淚的悲劇。寬廣的馬路上湧動的是死亡的洪流,一隻只硬底皮鞋如泰山崩頂般墜落,可憐的「小強」們還來不及讚嘆地球的繁華,便已死無全屍。
顯然,要建設一座星際聯邦城市,各種族居民巨大的體積差異是不得不解決的首要難題。
根據大材優先原則,一座合格的星際聯邦城市在建設規劃的初期,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城市中體積最大的居民的生活空間需求。能夠適應地球環境的外星生物至多能長多大?我們無從得知,但不妨參考一下地球生物歷史上那些最龐大的陸地生物數據。
作為一種體積巨大的生物,他們或許未必擁有直衝雲霄的身高(垂直高度的增加對於腳踝和膝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但卻有可能像馬門溪龍一樣體長驚人。為這些居民建設房屋與街道之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到他們的垂直高度,更要計算到這些大型生物橫向轉動時所需要的迂迴空間。
可以想像的是,當我們的城市以這些大個子為基礎尺寸設計之後,我們將看到一間間如同大學講堂般寬敞的民房,一條條猶如機場停機坪般遼闊的主幹道組成了城市的基礎架構。
安置了大傢伙們之後,剩下的問題就好辦多了。在巨型生物社區的街心花園之中,邊角綠化帶之內,建造著體積與人類相仿的種族的社區;在巨大建築的屋頂上,是我們繁榮的集貿市場;乃至他們暫時閒置的儲物倉庫,也能成為我們的工業廠房。
與此相對的,對於我們而言的零碎空間,也足以見縫插針地安排給那些體積遠小於我們人類的外星生物。我們出租的陽臺或許能夠成為迷你飛碟的停機坪,一個丟在樓道內的舊柜子也可以改造成外星旅客的廉價旅店。
為了避免「踩踏事故」,也為了讓大型居民外出行走的時候可以安心大步。星際聯邦城將被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密度區」。在一個特定級別的「密度區」內,一切設施的大小按照某一種族的體積進行標準設置,任何體積指標超過該種族的異族將被嚴格地攔截在環線之外。而當小型生物進入大型生物所居住的「低密度區」時,地面交通對於他們而言,將是明令禁止的。廣闊的大地只屬於大型生物的大腳丫。考慮到自身的安危,小型生物的出行只能通過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隧道管網實現。這些管網的終端直接連接到各個零星分布於低密度城區中的小物種生活區。它們時而蜿蜒在地下,與大型生物建築的水落管交織在一起;時而又竄出地面,攀爬於巨大建築的外牆之內,以垂直電梯的形式,避開危險的地面,將小型居民們直接送上建築高層。
不可或缺的特殊行業
餐館、超市、郵局、醫院、警署、交通驛站……作為一座繁華的大都市,是否擁有著完善的行業生態分布,是衡量其功能是否健全的指標。而作為星際聯邦城市,僅僅以地球人的生活模式為模板,顯然無法滿足來自宇宙各地的居民的日常所需。
在城市中,一幢巨大的金屬外殼建築聳立著,厚重的外壁隔絕著內外兩重世界,顯露出神秘的氣息。建築的外牆上,「充能養生館」幾個金色大字炫目多彩,引來諸多好奇的路人駐足觀望。不過這可不是什麼神秘主義的奢華消費場所,對於某些外星生物而言,它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冷血動物不僅依靠攝取食物獲得行動所需要的能量,也擅長從太陽輻射中汲取熱量維持體溫,外星生命體獲得能量的途徑也是千奇百怪。
進入充能養生館,顧客們分別根據自己的生態習性進入了不同的區域。在「烈日區」,宛如沙漠中毒辣的太陽一般的灼熱燈光從頭頂噴湧而下,在覆蓋著鏡面的牆壁與地板的多次反射下,全方位襲來的霸道光芒讓人類脆弱的雙目與嬌嫩的皮膚苦不堪言。然而對於羽蟲而言,這卻是最愜意的「光子溫泉」。只見這些宛若胖毛蟲的生物慢慢舒展開了捲曲著貼服於體表的絨毛,一點一點地張開為蓬鬆的羽狀,儘可能地接受著強光的洗禮。那半透明的羽絨輕微抖動著,折射出琉璃般的光彩。數十隻羽蟲懶洋洋地匍匐於大廳之中,頓時渲染出鋪天蓋地的華彩。
而在「雷雨區」,電蛞蝓們伸著長長的觸角,將自己的身體浸沒在半公尺深的水池中。天花板上的特斯拉線圈嗡嗡作響,爆發出的電弧精準地落在了那些高高豎起的觸角頂端。等離子洪流貫穿了他們的軀體,就如同進入了充電電池一般,轉化為電蛞蝓體內的化學能。承受著雷擊的軀體漸漸滾燙起來,周遭的流水循環更替著為電蛞蝓的軀體降溫,白蒙蒙的蒸汽飄懸於水面上方,頗有一番石炭紀風情。
「暴風區」中,幾臺大功率鼓風機掀起了猛烈的氣流,作用於狹長的過道式房間內,形成了顯著的風洞效應。風箏獸們一字排開,面向暴風,用他們那穩健的錨足牢牢地抓握著地面,張開了背部的氣孔。洶湧的氣流粗暴地灌進了他們體內,將這些身軀柔韌而充滿彈性的動物硬生生地鼓成了一個大氣球。體表的肌膚因拉伸而越發顯得單薄!進氣孔及時地關閉了,與此同時,身體下方的數個小排氣孔開啟,風箏獸的身體劇烈地抖動著洩了氣。這種吞噬風能的生物就這樣此起彼伏,周而復始地依靠外力改變身體的形狀,刺激著體內錯落分布的磁場迸發出微電流。
除此之外,諸如為兩棲類外星人服務的定時保溼皮膚護理美容院;為水生外星人開闢的湖中生活區(或者海畔生活區),以及立體運河交通體系等等,也將普遍出現在星際聯邦城市中,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一部分。在此處不作詳提。【 責任編輯:劉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