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超級月亮、流星雨、日月食等天文現象,不斷以高頻率出現在社交媒體上。那些所謂「百年一遇」、「錯過再等十年」的天文奇觀,更是接二連三地出現。我們肯定媒體的宣傳,使得天文這一小眾領域能夠出圈的同時,不乏回過頭來思考一個問題。這些看似罕見的天文現象,為什麼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媒體又是如何炮製出這些「爆款」天象的?
今年組團出現的三次超級月亮,媒體的精心包裝可謂是用心良苦。「2020年第一個超級月亮」,「今年最大超級月亮」,「今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等等。還有「月亮的觀測直徑比平時大14%」,更是讓超級月亮顯得與普通滿月不同,超級月亮的觀賞性真的如媒體所言嗎?
「月亮的觀測直徑比平時大14%」,看上去確實是這麼回事。但別忘了,普通滿月的平均視直徑僅為32角分,如此計算,超級月亮的視直徑也僅比普通月亮大了2角分左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肉眼最小分辨角僅為1.7角分左右,這些是媒體絕對不會告訴你的。
這時可能會有小夥伴說,「我覺得超級月亮比平時更大,難不成是我的錯覺?」你可別說,還真是這樣。
月球錯覺,位於地平線附近的月球看上去往往比中天時更大。與眾多錯覺一樣,是感官和你玩的小把戲罷了。
「152年一遇的奇觀,超級藍血月全食,據說在世的地球人都沒見過!」這是媒體對於2018年1月31日晚,月全食的一次報導。
不可否認,這是近年來對公眾而言觀賞價值較高的天象之一,那麼媒體是如何把這一天象渲染成「百年一遇」的?
「超級藍血月全食」即超級月亮、藍月、月全食三者組合的天象,將天象發生的條件限制在這三者共同發生之時,從而大大降低發生的概率。這二者的出現並不會使得月全食更特殊,如果超級月亮勉強算是個天象的話,那麼藍月則是一個十足的噱頭。
藍月並不是指月球真的變藍,而是用來表示公曆月裡出現的第二個滿月罷了,但公眾真的關心一個月裡究竟會出現多少次滿月嗎。
流星雨可算是熱搜榜上的常客,但它同樣在消磨公眾對天文的熱情,你可曾親眼目睹過這些流星雨?對公眾推薦每小時流量僅個位數的流星雨可謂是屢見不鮮,更有曾經推薦白晝流星雨的迷幻操作,這些就連觀測老手都望而卻步的流星雨,真的有必要推薦給公眾嗎?
利用天文製造噱頭,卻又一次次扼殺公眾對天文的期待。那麼,當公眾對天文的新鮮感被消磨殆盡之時,又有哪個領域會成為媒體下一個炒作的目標呢?
喜歡本文的話,不要忘記點讚收藏加關注,我們一起探索更多知識。
本文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