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9月17日電(奚金燕 鄭玉峰)17日,農曆八月初一,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的香火廳內人山人海,一年一度的「試水龍」在這裡如期舉行。隨著鏗鏘鑼聲和水龍手的吆喝聲,一條條水龍沖天而起,形成了高達四五十米的水柱,場面蔚為壯觀。
水龍手站在大水桶上,掌龍頭、壓水苗。 張浩鉞 攝
據記載,鄭宅「試水龍」起源於明朝。明正統十四年和天順三年(公元1449和1459年),先後十年,同居鄭宅家族遭兩次火災,家產破毀,族人外散。同居第十五世祖鄭崇嶽(1501—1569),任雲南按察使,致仕歸家,進行白麟溪改造工程,引深溪之水至麟溪,以增水源,在流經村中的溪上,建造「十橋九閘」,蓄水防洪抗旱,為消防備足水源。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八月的仲秋時節,鄭宅鎮區幾個村都要開展這項試水龍活動。
多名身強力壯的水龍隊員在龍頭老大的指揮下齊心協力使勁下壓。 張浩鉞 攝
早上9點,鄭宅鎮香火廳前人山人海,當鏗鏘鑼聲越來越近,人群也愈加沸騰——「水龍」來了!這條條「水龍」是「潑水龍」,又是「平安龍」。來自上鄭、冷水、棗園、後溪、東莊、豐產、東明的七條古式水龍,在熱鬧的人群中開始比拼高度、遠程、水量、時間、次數。
多名身強力壯的水龍隊員在龍頭老大的指揮下齊心協力使勁下壓。 張浩鉞 攝
只見有經驗者掌龍頭、壓水苗,二十多名身強力壯的水龍隊員在龍頭老大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奮力壓住木桶口上方的一根橫木蓄勢待發。
水龍手站在大水桶上,用手指緊緊扣住水龍口,壓力越來越大,突然鬆開,水柱便從1米多長、直徑2釐米的厚壁銅管中疾射而出,一條條水龍沖天而起,形成了高達四五十米的水柱,直衝雲霄。緊接著,大片水珠落下,如大雨傾盆,觀眾的吶喊聲、喝彩聲、驚叫聲此起彼伏。不過,就算被淋透全身,人們也不會生氣,反而會視作被運氣加身,哈哈大笑。
觀眾的吶喊聲、喝彩聲、驚叫聲此起彼伏。 張浩鉞 攝
別以為這操作簡單,為了噴出最高、最遠、最準「水龍」,需要所有人齊心協力施壓,人們一邊喊著口號,一邊使勁下壓,水柱猛然高高躍起,此起彼伏,連續不斷。現場條條「水龍」毫不示弱,一爭高低,場面蔚為壯觀。
水龍手站在大水桶上,掌龍頭、壓水苗。 張浩鉞 攝
據悉,這個由一個高、寬均約0.8米,長約1米的木桶、若干副水桶和水帶、噴槍頭等設施組成的「水龍」,就是舊時的消防滅火器。在古代,水龍作用就是消防救火。「水龍」作為一種滅火工具,容易生鏽損壞,需要不時檢修,以備萬一,隊員也需要不時演練,於是「試水龍」活動就應運而生了。
水柱沖天場面壯觀。 戴瑞陽 攝
如今木製水龍已被現代化的消防工具所替代,但是當地人都不忘過去水龍的歷史,也通過一年一度的「試水龍」活動提醒人們時刻注意消防安全。(完)
【編輯:苑菁菁】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