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殘疾人就業服務管理站辦事員劉小林
記者 畢馨元
1986年出生的劉小林因為4歲那年的一次意外導致肢體三級殘疾,雖說命運處處設卡,生活軌跡一路心酸,但他仍然是個「樂天派」,不僅積極面對人生,也給予身邊的殘疾人朋友正能量。他整合資源政策,利用網際網路直播平臺為殘疾人進行就業培訓指導,鼓勵殘疾人和志願服務助殘,得到了群眾和政府的高度認可。
回應命運不公——笑對人生
劉小林因為4歲那年的摔傷導致小腦萎縮壓迫下肢神經,致使行動功能障礙,眼睛輕度斜視近視。父母把時間和金錢都花在了帶他求醫問藥上,吃藥、理療、手術治療都不見療效,他只能靠父母扶著、拄著鍬把走路。隨著年齡增長,他漸漸了解到自己和正常人的差別,他也有想不開的時候,感嘆命運為何如此不公,當雜念浮現的時候他就告誡自己,生命是父母給的,自己沒權利去抉擇生死,雖然身體有殘疾,但思想不能有缺陷。他決心用知識武裝自己,充實人生。他付出超出常人幾倍的努力,認真讀書,先後攻讀鶴崗衛生學校和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從學校畢業後,他想用所學的一技之長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但行動不便讓他到處吃「閉門羹、碰釘子」,他再次陷入人生低谷。最艱難的時候,他把注意力轉移到看書學習和聽評書上,「一寸光陰一寸金,生命是有長度的,人生的色彩是靠自己去描繪的。」他用評書裡的話鼓勵自己,一定不能當縮頭烏龜,要經得起風吹雨打,他堅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要做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用笑容回應異樣的眼光和命運的不公。
找到人生價值——助殘為樂
2011年8月,劉小林通過考試成為基層辦事處的一名殘疾人專職委員,工作主要是和弱勢群體打交道。他學習人際溝通學、心理學,為大家宣講康復知識,密切關注與殘聯業務相關領域的部門,如民政、人社勞動、衛生計生等領域的法規。他用親身的經歷分享給廣大殘疾人朋友,讓大家改變思維方式,告訴大家,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不是身體是否殘缺,而是思維是否可以跟上時代的潮流,應該有揚長避短的意識,能夠有資源分享的胸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劉小林有超前的服務意識,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先後把志願服務助殘、促進殘疾人家屬就業,以及殘疾人網際網路就業等模式建議通過文稿的形式發給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並得到了中殘聯的認可,還獲得3000元稿酬。2016年8月,劉小林調到市殘疾人就業服務管理站工作,這讓他能全身心地為殘疾人服務,因為大學專業是醫學,他運用心理學、養生學幫助殘疾人樹立信心,鼓勵殘疾人參加盲人保健按摩培訓、寫短文投稿、運用網絡平臺進行直播。學員劉桂平成功開設了盲人按摩保健機構,並安置了多名殘疾人及其家屬就業;輪椅峰哥在快手上發勵志段子,記錄每天的康復訓練和「輪椅生活」。
疫情堅守崗位——使命擔當
我市的12385殘疾人服務熱線一直都是劉小林在負責,每接到一個熱線電話,他都會詳細了解殘疾人的家庭情況以及遇到的問題,並耐心回復、講解政策,聯繫相關部門進行服務對接。劉小林家距離市殘疾人就業服務管理站不到200米的距離,正常兩三分鐘的路程,他要拄著手杖行走近20分鐘,每天早上7時30分到單位,18時以後才回到家中。疫情期間,公交車停運,他家離得近,便主動肩負起崗位職責,正月初四便回到工作單位,周六周日也在崗位堅守。遇到雪天,腳下的冰雪為他製造了不少障礙,但劉小林從未退卻。利用服務熱線,劉小林為殘疾人解釋疫情期延期換證的原因,還鼓勵他們樹立生活信心,講解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直播平臺的商業流量和市場潛力,幫助他們註冊中國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到技能,實現居家就業。
劉小林說,愛是良藥,殘疾人群體更需要關愛,希望全社會都能給予殘疾人更多理解和關注,提供相應的學習和就業平臺,幫助他們創業就業,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