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結婚紀念日在很多人心裡
就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今年6月
家住上海的周女士
又迎來一個結婚紀念日
因為丈夫平時在杭州工作
為了度過特別的一天
她特地從上海趕了過去
當天
夫妻倆在杭州下城區某珠寶商行
選購了一款紅寶石吊墜
原價1萬餘元,折後8000多元
還送一條800多元的金項鍊
有了寶石加持
這個紀念日分外甜蜜
可沒想到正是這個吊墜
日後讓周女士陷入了一場官司當中
……
無奈對簿公堂
大約一個月後,周女士突然接到該珠寶商行工作人員的微信好友申請。對方說,因為員工疏忽,他們誤將一款價值近8萬元的紅寶石吊墜當做周女士選購的那款,交付給了她。
8萬的吊墜當8千的給了?
而且隔了這麼久才發現?
乍一聽對方的說法
周女士想起了很多
之前看到過的詐騙新聞
因此十分警惕
微信聊天中,珠寶商行的工作人員提出了珠寶鑑定、退款退貨、打折補差價等多種解決方案,但謹慎的周女士始終將信將疑,不但要求對方提供營業執照複印件、法人授權委託書等材料證明身份,還查詢了珠寶商行的工商登記信息和涉訴信息。
△雙方協商記錄
珠寶商行見周女士遲遲不表態,誤以為她是有意刁難,便多次催促。但周女士一方面確無將高價珠寶佔為己有之心,另一方面又怕對方收貨後反咬一口說自己調包,反覆思量之下,她要求珠寶商行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調解一度停滯
珠寶商行將周女士起訴到杭州下城法院後,法院認為訴前調解有利於快速化解雙方爭議。但周女士對調解人員打去的電話也心存懷疑,不同意到杭州當面調解。這更加深了珠寶商行對她的誤解,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案件流轉到了法官助理王仕林手上,他仔細翻看了雙方的聊天記錄後,發現引發爭議的主要原因在於珠寶商行的員工貼錯了標籤。事情發生後,雙方都是誠心想解決問題的,問題可能出在了溝通上。
雙方最終和解
為打消周女士的顧慮,王仕林首先藉助浙江法院12368簡訊平臺,向她發送簡訊表明法院工作人員身份,並通過電子送達方式向她送達珠寶商行起訴材料;然後,通過多次電話溝通,邀請珠寶商行的代理律師和周女士進行網上調解。溝通中,他將心比心,一步步打開周女士的心結,也消除了珠寶商行對周女士的誤解。
最終,周女士同意在法院見證下「一手退貨一手退錢」,珠寶商行作為一個負責的企業,也願意承擔她來回交通費等費用,雙方當庭和解。在法官指導下,王仕林通過移動微法院向周女士送達和解協議。她當即退還了當初購買時收到的紅寶石吊墜和贈送的金項鍊,珠寶商行撤回起訴,並向她送上錦旗。次日,珠寶商行又給法院送來感謝信。
網友熱議:
不是「貨品離櫃 概不負責」?
這事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東方網、新聞坊、都市快報、FM93交通之聲、網友評論
-責任編輯:簡單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的內容和圖片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進行審核處理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