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舉辦「盛放40年」科學演講活動。來自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再生醫學、海洋科考等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分享了他們引領全球創新的科研歷程。

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博士的科普演講,從科學家的視角,用非常接地氣的表達方式解讀了人工智慧。王博士有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觀點,在這次演講之前,王博士就提出從「網際網路+」到「智能+」是必然趨勢。這次在「盛放40年」科學演講中,他講了很多人工智慧的小故事,既讓人理解了技術,也讓人捧腹。我們來分享一下他講給我們帶來的人工智慧演講。

一、機器人搶工作
計算機圍棋程序AlphaGo戰勝人類高手之後,極大地喚起了世人對人工智慧的關注與興趣,一些媒體藉機把人工智慧渲染到幾乎是科幻的地步。更有甚者,極少數「專家」直接把科幻電影當事實來描述人工智慧技術,宣傳「今日之科幻,就是明天的現實」,以致社會上有些人引發對人工智慧過度和不必要的擔心與恐懼。王博士認為,現在的機器人,連開門都費勁,你還擔心它今天搶了你得工作。他提出,「將來一定是人和機器一起工作,不是物理機器人,而是軟體定義的知識機器人。手機就是它的雛形。」
王飛躍博士曾經提出,「將來的機器人、智能機一定會產生出新的工作,就像計算機產生新的工種,工業社會把農民轉成工人一樣,只有這樣它才有未來。所以,我不信機器換人,應該是機器渡人,機器生人,機器化人。我是不大相信人工智慧會危害人的,至少近一段時期,我相信它的前途在知識自動化方面。」

這次演講他補充了一個幾百年前英女王看待機器的例子,1589年,英國人威廉·李發明針織機後興衝衝地跑去申請專利,女王卻訓斥了他:「你的發明會把我可憐的臣民都變成乞丐。」幾百年前,這些人就擔心機器會讓人們失業,變得貧窮。但是,事實上,機器發展到今天並沒有奪去我們的工作,也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加貧窮。
二、人工智慧的熱潮
早在2016年的時候,就已經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甲子了,王博士回憶起自己博士論文,「《智能機的協調理論》把機器學習和博弈論揉在一起。」談到人工智慧的熱潮,他笑談,自己當年對這個不明白,可是三十年之後,看到大家都幹這個,好像自己也明白了。

在美國工作了二十五年,主要的理論研究是智能控制,主要的研究與應用包括三個方向,一、智慧機器人,二、智能製造,三、智能交通。人工智慧機器人只是開了一個頭而已,如何來進一步智能? 我們要從人工智慧的學術研究產生智能技術,最後形成智能產業。由此,必須對IT的這個詞有新的理解。

三、未來社會的競爭力如何體現?
王博士曾經講過,1994年他讀了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這本書對他影響非常大。從小到大他知道有兩個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波普爾告訴我們還有個第三世界,人工世界。農業社會開發了第一世界的地表資源。工業社會解放了心理世界,有了文藝復興,引進了科學,蒸汽機、電動機、計算機、路由器都來了,又回頭開發第一世界的地下資源。現在要開發第三世界。農業社會發展的結果打破了血緣的不對稱,工業社會發展到今天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但是人類沒有不對稱就要死亡的,代之而起的就是智力的不對稱。


他談到,回國十幾年做的事情,理論就是ACP:人工社會加計算實驗加平行執行。先做開源情報、社會計算,再做平行系統,核心是知識自動化。工業社會需要工業自動化,智能社會需要智能社會的自動化。

他相信,我們現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物理世界 + 心理世界 + 人工世界的時代。三個世界是波普爾的世界觀,這三個世界加起來就是平行的時代。以前農業社會開發了物理世界,工業社會開發了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還有一個第三世界叫人工世界等著我們去開發。這個人工世界就是要有人工智慧,數據就是它的基礎、礦藏。但智力最重要,而且人工智慧,人工有多廣,智能才可多深。

在談到未來社會的競爭力如何體現時,他總結道,
不久的將來,一支軍隊的實力,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取決於其實際軍隊如何,而取決於與其伴生的人工軍隊之規模和水平。
不久的將來,一個企業的實力,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取決於其外在規模和資產的大小,而取決於其對虛實互動的認識、實踐和效率,取決於與其伴生的軟體定義的人工企業之規模。
不久的將來,一個個體的實力,很大程度上可能並不取決於其物理本身,而取決於與其伴生的軟體定義的人工映像。(完)
親愛的數據
出品:譚婧
美編:陳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