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文章來源:https://earthsky.org/earth/covid19-lockdown-2020-caused-50-percent-global-reduction-human-linked-earth-vibrations
翻譯:王延昕
校對:童牧天
排版:況宇庭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在過去的幾個月間,為了控制新冠病毒的蔓延,地球上多個國家實施封鎖,人類的出行受到嚴重限制。在此期間,各國地震儀所記錄的固體地球中人為震動平均下降幅度達50%,使科學家得以分辨出平時易被忽略的自然地震信號。
在以上視頻中您會看到隨著世界各國封城,人為地震噪聲信號逐漸消失。視頻第一部分顯示了隨著世界人民歸於平靜,噪聲如浪潮退去般衰減的過程。第二部分顯示的是英國本土的人為地震噪聲變化。
地震儀測量來自諸如地震、火山噴發、炸彈爆炸等大事件的地震波。同時,他們從風、河、海浪和人類活動(尤其是旅行和工業活動)中拾取所謂的地震噪聲——即環境因素引發的震動。根據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3月至5月間,由於疫情的擴散,地球的地震噪聲水平平均下降了50%。
參與這項研究的倫敦帝國學院在2020年7月23日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研究人員認為這段靜默期可能是社交限制措施、服務業和工業關閉以及旅遊業和遊客數量急劇下降所致。
研究人員還說,這是自有地震噪聲記錄以來最長、最顯著的靜默期!
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人為產生的震動噪聲往往會在特定時期衰減。例如歐美的聖誕節和新年假期,亞洲的農曆新年期間,甚至在周末和半夜也能記錄到一定的震動衰減。但是研究人員說,由Covid-19封鎖措施引起的震動下降幅度之大使得上述數據黯然失色。
該地圖顯示了117個國家/地區的268個地震儀所測數據,其中185個數據點在2020年3月至5月之間檢測到地震噪聲有所下降。圖片來自倫敦帝國學院。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在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如新加坡和紐約,震動下降幅度最大。而在諸如德國黑森林或納米比亞的龍杜那樣的偏遠地區也記錄到震動下降。報告給予了這樣的解釋:
「我們在城市地區發現了最強的降幅,但是研究人員還從埋於地下數百米處的傳感器中發現了封城產生的信號變化……」
倫敦帝國學院的史蒂芬·希克斯(Stephen Hicks)是該研究的合著者,該研究於7月23日發表在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上。希克斯在報告中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程度。」他補充說,這項研究使科學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看到人為噪聲和自然噪聲的區別。
圖片來自倫敦帝國學院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研究了來自117個國家/地區的268個地震臺站的全球地震數據。他們發現,有185個臺站記錄的地震噪聲比封鎖之前大大降低。
自2020年1月下旬從中國開始,然後擴散到3月至4月的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研究人員所追蹤的這波靜默的區域蔓延與全球各國實施的封鎖措施密切相關。
上圖所示的民間自製樹莓派地震儀可用於測量局部震動信號,此類地震儀發現英國康沃爾郡和美國波士頓附近的大學和學校周圍的震動噪聲相比同期減弱大約20%。圖片來自倫敦帝國學院。
像巴貝多這樣的國家,在旅遊旺季被迫實施封鎖,這使得人為地震噪聲降低了50%。這與航班數據相吻合,數據表明遊客在正式宣告封城的前幾周內陸續踏上歸途。
該研究報告的發布證據首次表明城市封鎖使得以前難以察覺的自然地震信號在市區的地震儀上顯得更加清晰,特別是在白天。該研究的作者希望,他們的工作將催生對封鎖期地震信號的進一步研究,以及發現之前被隱沒於人為地震噪聲之中的自然地震和火山活動信號。
冠狀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封鎖可能使我們對人為和自然噪聲如何與地球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們希望這種認識會催生出新的研究,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聆聽地球並了解先前可能忽略的自然信號。
下面是小編摘選的一些封鎖前後的城市街景比較,來體驗一下國外封城帶來的變化吧!
紐約時代廣場
米蘭大教堂
法國羅浮宮
梵蒂岡
責任編輯:王延昕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紅色火星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Luc Deb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