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星球上,人類自誕生以來過了五百多年了,從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直到學會語言文字,最後出現社會,不得不說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在人類這五百萬年的「童年」裡,並沒有經歷什麼大的風浪,地球母親把我們保護得好好的,所以才有了此時的繁榮。但是你們可知道現在的人類依然很脆弱,整個宇宙裡有數不清的,我們知道的,以及不知道的事物可以使我們完全毀滅,磁極反轉、臭氧破壞、核戰爭、太陽膨脹,伽馬射線暴以及天體撞擊等等等等。
地球和其他小行星、彗星、隕石等天體相互碰撞在天文學上叫作「撞擊事件」,撞擊事件引發生態改變物種滅絕的案例,在地球歷史上也是非常多的,在白堊紀晚期的滅絕事件中,一顆10公裡寬,兩萬億噸重的小星星碎片墜入地球,撞擊到了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附近,引起了巨大的海嘯和強烈的地震撞擊,所產生的氣體灰塵飄到大氣層,形成了高溫高密度的雲層。
隨後太陽光被遮擋在了雲層外,無法照射到地面,這就使地表的溫度迅速降低、植物枯萎,隨後因為食物匱乏,食物鏈上的動物逐級餓死滅絕,尤其是恐龍在此次撞擊事件之後便徹底滅絕了,結束了上一年的統治,不過這都是6500萬年前的事了,現在這場撞擊事件也遺留下了那個撞擊坑而已。
2013年2月15日,當地時間上午09:15,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市發生了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數萬人目擊,就有非常多的視頻流傳,這顆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時,直徑約有15米,重量近7000噸,並且以每秒18公裡的速度向車里雅賓斯克市飛來,這個小行星還在地外空間時,他的軌跡行蹤未被任何地方的設備的探測,直到這位不速之客進入大氣層後才被衛星所發現。小行星燃燒著向地面飛來,在天空中留下了10公裡長的痕跡,最終在距離地面30公裡處爆炸,大部分碎片落入了附近的切巴爾庫爾湖。
此事件造成1491人受傷,但無人死亡,並且受傷的人基本上也是因為碎玻璃或是建築振動所受的輕傷,這件事情看似就這麼結束了,但很多人由此察覺到了一點詭異,車里雅賓斯克市是工業中心鐵路樞紐,附近還是座核電廠,如果小行星沒有在空中爆炸,而是直接砸中地面,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但是這顆小行星的撞擊地面之前就爆炸了,其碎片都落入了湖裡,也沒有砸到人口密集處,畢竟有報導稱,目擊者在空氣中聞到了火藥的味道,這就很有意思了。
一些人仔細研究了目擊者所拍攝的小視頻錄像,隨後他們通過慢速回放,發現小行星本來飛得好好的,但是突然在後方飛來了一個物體將其擊穿,隨後小行星便發生爆炸,碎片落到湖中。於是人們開始猜測是不是軍方發射攔截飛彈,及時阻止了一次千鈞一髮的撞擊事件呢?
但是好巧不巧,俄羅斯軍方否認這個小行星是被防空系統摧毀的,甚至《共青團真理報》都說是外星人拯救車里雅賓斯克市,不過想想也有道理,隕石的下落速度是每秒18公裡,視頻中擊穿小行星的物體是從後方追過來的,要知道現階段沒有任何飛彈可以飛的這麼快的,但是如果是俄羅斯的什麼秘密武器,那就另當別論了。
1908年發生的通古斯大爆炸也是在空中發生的爆炸事件,是否會是一顆隕石在落地前同樣被什麼東西擊穿爆炸的呢?那時候地球國家就有這麼高速高級的武器了嗎?那換種思路,這麼多年來人類都在諸多撞擊事件中存活下來,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東西在暗中保護著人類呢?
從撞擊事件的地球的時間尺度來看,可以算得上是經常發生的事件了,地球身處宇宙空間之中,保不齊哪兒有個想不開的隕石兄弟冷不丁來撞你一下,或者哪個慧星師父脾氣不好,千裡迢迢跟尋仇似的,從太陽系外圍飛過來給你刮擦一下,甚至哪個行星姊妹家裡有點啥事,扔出幾個碎片,剛好砸到你的腦袋上多冤吶!現今一些數據研究表明,直徑5到10米的小行星平均一年進入地球大氣層一次,這麼大的「天外來客」就能釋放出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能量,不過,好在這些小傢伙在大氣層就會汽化,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它們曾經來過。
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平均一千年撞擊地球一次,產生的爆炸相當於通古斯大爆炸的能量,或是1000枚廣島原子彈所釋放的能量。直徑500米的小行星平均3到5萬年撞擊地球一次,比如曾經被觀測到在未來可能會撞上地球的「阿波菲斯」小行星,這個小行星於2004年6月19日由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發現,永久編號99942,中文又稱「毀神星」或「阿波菲斯」。
阿波菲斯在古埃及神話中是掌管毀滅和破壞的混亂之神,以此命名這個小行星也是基於它未來可能給地球帶來的毀滅,這個小行星將於2026年4月14日04:49到達距離地球的最近位置,相撞概率為1/37,撞擊地點在東半球,並且達到「二級杜林危險指數」,這是至今為止杜林危險指數最高的小行星,屆時如果阿波菲斯撞擊到地球,將會釋放出遠超廣島原子彈114000倍的能量,也就是相當於114個通古斯大爆炸的能量,就此科學家提倡花費數億美元建立防撞體系,早做應對措施,減少災難發生的影響,但是後來又經過數百個觀測數據得出結論稱阿波菲斯很有可能不會與地球相撞。
於是在2005年8月5日將其危險指數又降回了零,不過除此之外在更早的1950年,由加州利克天文臺觀測到了一顆小行星,其危險程度和發生撞擊事件的機率要遠大於阿波菲斯。這個小行星編號為29075以其發現的年份命名為「1950DA」,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為1公裡,而統計表明1公裡以上的小行星平均五十萬年撞擊地球一次。
這顆「1950D」預測近地時間是2880年3月16日,如果到時候它撞上地球地面生態圈和氣候將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不過月越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的頻率就越低,像6500萬年前那次恐龍滅絕事件,那是妥妥的10公裡寬的小行星撞擊,撞擊當時和後續的長期影響足以改變地球的環境,引發物種大滅絕。這些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不斷被觀測到,也提高了人類對避免撞擊事件措施的關注與發展,或許在未來安全的幾百年裡,人類的科技會進步到能攔截或防禦小行星撞擊的水平吧。
撞擊事件雖然可怕,但事情也都是有兩面的,就好比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時,小行星碎片撞擊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型動物滅絕,這才給了小型哺乳動物生存的機會,讓其得以繁衍生存至今,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撞擊事件,我們人類或許就不會出現在地球上,這樣看來毀天滅地的撞擊事件,在一定意義上也成了某些新生命發展的催化劑。
不僅如此,拋開一些較大的會影響較嚴重的撞擊事件,一些隕石和地球外物質墜落地表後,這些物質是有其他的研究價值的,根據長期的統計數據及預測,在地上每年有逾500個隕石落到地面,而是其中會有五六顆被找到,然後帶回實驗室研究,因為現階段人類的航天技術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既然我們暫時無法近距離觀察研究一些天體,那麼從這些天體而來的隕石就成了人類研究他們的最好樣本。
1984年,科學家就曾在南極地區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重1.93千克,這顆隕石被命名「艾倫丘陵隕石84001」,這是一塊火星表面的巖石,可能是受到了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後被拋到了宇宙空間,隨後被地球引力捕獲墜入地球的南極地區。1996年科學家宣布在這顆隕石上發現了蠕蟲形態的結構,很有可能是已經石化了的細菌,雖然關於這顆隕石以及器上面的生命痕跡還得進一步研究中,但這一發現無疑是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強有力證據。
當然由小見大不同來源的宇宙物質落入地球,最後人類研究他們從而得知地球外發生了什麼,一顆顆小隕石行星碎片就像是一個個外星使者,給正在學步的地球帶來了外面的消息,所以撞擊事件所引發的地球災難是令人恐懼的,但撞擊事件所帶來的地球外物質又是價值非凡的,人類真是對撞擊事件又愛又恨,希望宇宙能夠對我們好一點,能在我們發展出應對撞擊事件的措施之前少來點敲打,畢竟人類已經夠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