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1832年由比利時人Joseph Plateau和Simon von Stampfer發明,可播放連續動畫,是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型。
費納奇鏡變體之一是在一個手柄上垂直安裝的碟片。碟片上圍繞中心繪製了一系列的圖片,是動畫對應的幀,圖片的周圍是一系列狹縫。使用者旋轉碟片,通過移動的狹縫看碟片在鏡子裡的反射。這樣,使用者看到圖片接連出現,由於視覺暫留,得到連續播放效果。另一種變體有兩個碟片,一張有狹縫,另一張是圖片,這樣就不需要鏡子的反射就可以看到動畫。碟片依靠中心的轉動產生動畫幻覺,因此所有的費納奇鏡作品都是圓形的,以同心圓繪製出一系列靜幀繪畫。由於離圓心越遠繪畫的面積越大,因此在碟片外側為繪畫的主要位置。並且,越外側的繪畫越具象,反之越接近圓心風格則越抽象。費納奇鏡奇特的圓形構圖,讓上、下、左、右四個位置特別重要,就好像圍棋棋盤的星位。因此為了方便繪畫,幀數也必然以4的倍數展開,例如:8幀、12幀、16幀、2幀、24幀。和西洋鏡以及之後的發明不同,費納奇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使用。費納奇鏡只存在了兩年,就被別的技術取代。
原理
費納奇鏡的原理是根據視覺滯留現象,雖然這個現象在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和後來的牛頓的實驗中已有所認識,但直到1829年,這一現象才被確立。費納奇鏡是由兩個圓盤安裝在同一軸構成的。圓盤被均勻地分隔成16個扇形區,按順序在每個扇形區內畫上舞蹈動作的系列圖案。每個圖案的邊緣均有相同的裂縫,沿盤周呈放射狀排列。不同於「法拉第的車輪」,費納奇鏡的圓盤旋轉方向是相同的。觀看時,讓圓盤的圖案面面向鏡子,轉動圓盤,人們便可以在圓盤的背面從裂縫中看見鏡子裡連貫的舞蹈動作。
費納奇鏡將圓形構圖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也將重複的形式和重複的動態運用到了極致。獵奇、怪誕、弔詭、黑色幽默。當時費納奇鏡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讓我們來看一些當時流行的主題。
幾何圖形
少見的黑色詭盤,黑色寓意著死亡,藍色的人代表著往生的靈魂,
天使在天堂入口迎接,死後升天堂的宗教故事。
食嬰獅
馬術
芭蕾
舞蹈與馬戲
爬樓梯
跳馬
印度男子
齒輪、機械鋸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發明時代的禮讚。很抽象、很幾何,以及永動機的理想。
騎單輪車的捧花女子
魔術師致謝
戴羽毛帽子的年輕紳士
青蛙跳馬
馬術
拳擊
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