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智能設備的發展迎來高峰,諸如照片、視頻、文檔等數字內容的應用頻次越來越高,手機、電腦等設備的存儲能力受到挑戰,雲逐漸成為最流行的存儲介質,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存儲市場規模達到213.13億美元。
目前個人可用的雲存儲方式可分為公有雲和私有雲兩大類。公有雲是指類似於百度網盤這類由第三方為用戶提供的雲存儲服務商。而私有雲則是通過搭建NAS(網絡附屬存儲器)為單一用戶單獨使用而構建的雲存儲服務。私有雲以硬碟等存儲器件為介質,來對家庭或企業的數據、資料進行存儲、備份。
從最理想狀態分析,私有雲比公有雲更具備管控性。但對於一般用戶來說,私有雲的使用門檻非常高,如果前期設置或投入不夠,其安全、便捷、可控性可能遠不及公有雲。
私有雲安裝難度+設備成本「雙高」
眾所周知,公有雲市場曾經歷過「關閉潮」。2016年前後,360、華為等大廠紛紛宣布停止個人云存儲服務,原本存儲在伺服器上的資料,需要短時間內轉移到其他地方,或使用付費服務保留原文件。截止日前,公有雲僅剩以百度網盤為主的寥寥幾家服務商。
因此,有部分用戶認為,相對於公有雲,私有雲更「穩定」,花費也更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目前較受技術宅歡迎的4盤位雙千兆網口雙核處理器的NAS網絡存儲伺服器為例,其價格大概在3500元左右。作為存儲器件,4枚3TB的NAS硬碟總價也高達3000元左右,一套3TB空間的私有雲存儲設備,硬體成本約6500元。
而作為目前用戶使用頻次最高的公有雲服務商,百度網盤的超級會員年費價格為268元,平均一天0.8元。粗略計算,搭建3TB私有雲的費用足以支撐個人連續續費百度網盤超級會員約20年時間以上,並且考慮到網際網路設備的更新換代,期間,用戶可能還需要自掏腰包購買新的設備用以給私有雲續命,這樣看來,其實公有雲的性價比更高。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數據傳輸方面,NAS設備的傳輸速率目前也無法達到公有雲的水平,也就是說用戶可能花了更多的金錢和精力,但並沒有享受到理想的下載速度。由於NAS設備與用戶設備通過企業或家庭網進行連接,因此數據備份或存儲過程中會佔用網絡帶寬。這必然會影響到企業或家庭內部網絡上其他網絡應用的使用。據了解,在千兆寬帶的環境中,NAS的下載速率最高可達到30~50MB/s,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使用的是百兆寬帶,私有雲的下載速率也會隨著帶寬變窄大打折扣,無法滿足時下平均5~10MB/s的家庭下載速率需求。
此外,搭設NAS伺服器時,還要經歷固定硬碟、接入網絡、為不同的設備註冊獨立帳號、建立備份模組、用戶分組、授予權限等諸多步驟,十分繁瑣,對技術上也有一定要求,因此對普通用戶來說,使用私有雲有一定的門檻限制。而公有雲只需下載客戶端即可使用。所以私有雲更適合了解搭建技術且以搭建為樂的「技術宅」。
安全技術與時俱進 公有雲更能保護用戶安全
除了性價比之外,由於個人數據存儲涉及到隱私相關,所以雲存儲產品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視。隨著近年隱私洩露事件的頻發,一部分網際網路用戶開始相信「數據只有保存在自己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才最安全」。
而即便是NAS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私有雲,硬碟被損壞後依舊會造成數據丟失,且「破壞」難度較公有雲更低。病毒攻擊設備後,黑客可以利用被攻擊的設備截取信息;設備丟失後,陌生人登陸設備獲取私有雲中的任意資料更是不費吹灰之力。也許對技術宅來說,通過技術手段在原有基礎上對產品安全進行升級,能做到讓NAS應對各類安全隱患,但多數情況下也只是亡羊補牢。對於更多不具備高專業知識普通用戶而言,私有雲的安全性可以說幾乎為零,在使用過程中,個人數據安全存在著巨大的威脅。
所以,除高段位「技術宅」外,普通技術宅和用戶更適合使用公有雲。畢竟當數據隱私被保存在公有雲中時,會有專業的安全團隊和先進的安全技術來對用戶的安全隱私負責。以百度網盤為例,其不僅有專業的安全團隊、成熟的技術,能夠搭建出與企業雲同級別的安全防禦體系。有新聞報導,百度網盤每年在安全領域的投入高達3000萬元,且其已經通過了ISO/IEC 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以及ISO/IEC 27018(國際信息安全標準)兩項國際安全認證。簡而言之,公有雲已經經歷了市場的磨練,安全體系相對成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安全技術進行升級,安全性能更穩定一些。
綜上所述,NAS雖使用更為靈活,但技術含量很高,不夠平易近人,且並非想像中的那樣「廉價」。而公有雲則更像是為了解決用戶需求而存在的存儲管家,付出相應的費用後,即可獲得管家提供的便捷服務。隨著5G的逐步落地,用戶的數據存儲需求將會越來越大,面對「公私」的選擇時,建議非技術型用戶還是選擇前者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