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奇愛博士 zcool
《異星覺醒》真是一部驚嚇值100的電影,當我從影院裡走出來,緊張地手心滿是汗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萊塢流行拍一種科幻電影,它有一點真,但又賦予了很大的想像力,同時又喜歡把敘事空間局限住。
像早幾年有《太陽浩劫》、《歐羅巴》等等,都是一個驚悚的路線。近兩年就有像《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包括去年的《太空旅客》,這其中也包括了一種創世紀般的宗教思考,仿佛宇宙已經成了再造伊甸園的新戰場。
地心引力
《異星覺醒》所主打出來的觀點,前有對《異形》的承接,但更多地是對於《侏羅紀公園》這一派怪獸片的思考性的繼承,也就是「生命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
這也正對應了本片的英文名:LIFE。
這類電影,在空間設計上,就做出了一種孕育的感覺。像是《地心引力》一樣,空間站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漂浮在外太空的子宮。《異星覺醒》的空間設計,也十分類似於子宮,畢竟這也是一個關於孕育的故事。
侏羅紀公園
所以,在片子開頭,就有瑞恩·雷諾茲飾演的太空人,在飛船外,用一個巨大的棍裝機械手,接住一個飛來的類似蝌蚪形的小飛船。
這是本片裡最為驚豔的鏡頭之一。整個段落使用「一個」長鏡頭——當然是藉助了電腦CG的力量——進行調度,而且吸收了盧貝茲基在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裡的創舉,不僅放棄了傳統的攝影機180度軸線拍攝,還在攝影機行進中自由變換視點,景別在遠景和特寫間自由滑動,實在是太讓人心曠神怡。
更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生殖隱喻做得特別明顯,尤其當飛船作為一個子宮隱喻的時候,就是這個手把外星生命帶入到這個受精卵可以發育的環境中來。既然有父親,自然也有母親角色,空間站的最高領導者,就是一個女性,她自然代表著這個故事中的母親角色。
相比一個母親角色的單一,其實在這個故事裡的父親角色,共有四個,四個男性角色全都是它的父親。
一個是接到外星生命的父親,第二個是喚醒這個沉睡生物並細心呵護的科學家,第三個是真田廣之飾演的地球父親,他在空間站服役期間,女兒在地球誕生了,以及第四個,希望以進入小飛船,也就是另一個子宮環境裡,把這個生物帶到宇宙邊緣的傑克·吉倫哈爾。
我想這也不算什麼劇透,你們看到最大咖的明星,當然就知道主角光環,他肯定會活到最後。
傑克·吉倫哈爾
前三個個父親角色,都在子宮環境之中,接連被這個外星生物給殺死。這又可以扯到我們的老朋友,經典古希臘神話中的弒父情結。
外星生物,的確通過不斷的弒父,逐漸壯大,這種狀態不僅僅是外形上,也包括體力和腦力上。
最開始,當他們發現這個外星生物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開心的,就真的像是有了一個孩子一樣。然而後來慢慢發現,這個孩子居然是一個負擔,但想要打掉它的時候,發現居然沒有辦法。所以才有了母親角色的死亡,象徵意義上的母體的死去,代表它已經無法被阻擋。
就這點而言,《異星覺醒》在我看來,當然還有向庫神《2001太空漫遊》取經的地方,那就是:人類在死到臨頭的時候,卻自大而不自知。
正如《2001》中當人類即將被人工智慧控制(最終絕種),還沉浸陶醉在《藍色多瑙河》式的搖籃曲中;本片中,對於一個新物種發現的狂喜,造成了局面難以控制的、關乎全人類命運的危機。
《藍色多瑙河》在《2001太空漫遊》中顯然起得是反諷作用
最近《奇葩說》裡也有一個類似的辯題:面對一顆未知的來自外星球的蛋,我們人類是要懷著好奇心繼續探索,還是把它趕緊消滅掉。
羅振宇的答案很堅定:你玩不起的話,就別玩兒,即便它看起來很美。
可惜《異星覺醒》裡的科學家,沒有機會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要不怎麼會換來全世界的人類浩劫?可是——假使人類總是循規蹈矩,毫無探索冒險精神,我們的文明又怎麼會進步呢?
所以,《異星覺醒》提出的,終究是一個古老又經典的兩難文化命題。
影片中這個生物的外形設計很有趣,一開始是一個單細胞生物,然後慢慢長成了類似水螅式的無脊椎動物模樣,並帶有一點植物的感覺。然後就是軟體動物海星,最終變成了像是一隻半透明的鰩。
這個發展趨勢,其實也很符合已知的進化論流程。尤其鰩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但是與片中的外星生物不同的是,這幾類生物,並沒有太強的肢體力量,更不用說它們的腦力了。
這也體現出了一種人類的恐懼方向,我們所害怕的並不是像《侏羅紀公園》中那樣有巨大破壞力的生物,《異星覺醒》裡的外星生物,雖然力量也很大,但畢竟還是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我們真正恐懼的是,無法預測這一種生物的行為軌跡,而且會被它率先感知我們的行動。人類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往往都很喜歡去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慣,推測它們的繁殖期,它們的遷徙期,它們一生中會年復一年做著什麼樣的事情,從而有了一個可靠的數據理論。
所以一開始,對外星生物的研究,也是秉承這個路線,研究它的構成,它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但在最初,它的行為一直在可控範圍之內。當它逐漸體現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後,也就是恐怖的事情發生的時候。當它的腦力,開始強過人類,就變的不可預測。這也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恐怖驚悚片中常見的未知的它者。
按照套路來說,這類要從外太空的子宮,回到地球子宮的故事,最後一定會像伊甸園一般,剩下一男一女。就算,整個故事的六個角色,體現了一個多種族的質感,有男有女,有白人黑人黃種人——但是按套路,最後還是留下了一男一女兩個白種人。
最終空間站這個子宮,也不斷地遭到破壞,這也是隱喻意義上的母體被破壞。包括,後來有地球來的救援隊,再度以一種生殖隱喻的方式插入這個空間站母體中,這些通過這個渠道輸送過來的救援人員,也因為必須殺掉父親的情節設定,死在了通往母體的路上。
在父親和母親雙雙被殺死後,外星生物自然就獲得了它最大的自由。這時候,最後的男女倖存者,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也就是離開母體。在這個空間站母體之外,他們作為人類,真正的母體,當然是地球。而外星生物作為一個外來者,它的母體其實在宇宙。
所以最終結局它的方法,也就是有人犧牲,帶它又以小蝌蚪的方式,也就是逃生艙,射入太空的母體中,變回死胎。
而另一個人,用同樣的方式,射到地球,獲得重生。
這樣看來,其實《異星覺醒》所講的故事,就是一個在宇宙中意外懷孕,還是一個會穿梭子宮內外,自由自在,從而很難墮胎的宮外孕的故事。
我們對於外太空的想像,總是難以逃離這樣一種關於未知它者的生殖恐懼。
當然,生殖就是一個物種延續的必要手段,不過其實越低等的生物才越在乎生殖。很多外星怪物來到地球,也沒有做什麼多餘的破壞,首先考慮的事情,就是在哪裡產卵。其實這一聽就很低等,太理所當然的動物本能。
可是不產卵,擴大自己的族群,又怎麼能佔領地球呢?
《異星覺醒》的外星生物,比較高級的一點,是它出生後,所做的是弒父和破壞母體,而不是先想怎麼生殖。當然,如果這個電影要成為一個系列,那麼在它破壞原本喚醒它的母體後,也會要想到生殖的問題。但在這部電影裡,影片提供了我們一種,不同於《地心引力》的太空故事。
《地心引力》包括很多其他太空故事,最終的目的是回歸地球母體,又或者再造伊甸園。在《異星覺醒》裡,所思考的是,母體並非絕對的安全,已經回歸母體也並不一定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反而會是一個新的問題的開始。
- 今日話題 -
近幾年,你最驚喜的一部宇宙科幻是?
520特別節目 | 也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都不是現在伴在身邊的人,但我們偏偏就是遇上了,愛著了。就算大部人在命運面前,都需要抗爭,我也想和努力愛愛看,萬一就白了頭呢?完整圖文戳這裡:戀愛真是人生的艱難功課
由此回顧一條專欄:01|02|03|04|05
推薦 |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預售 | 5月24日中國武俠片裡程碑《雙旗鎮刀客》僅售10元,閱讀原文進入購票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