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帆蜥(拉丁學名:Corytophanes)又名麗冠蜥,分布於分布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地區的熱帶雨林中。
與綠鬣蜥屬、刺尾鬣蜥屬類似,海帆蜥屬也是鬣蜥科的成員,旗下共有三個自己個種,分別是:Corytophanes cristatus、Corytophanes hernandesii以及Corytophanes percarinatus。其中Corytophanes hernandesii被稱為頭盔海帆蜥。
繞視野高手
頭盔海帆蜥的體長在30——40釐米左右,作為一種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它們的四肢修長,爪子抓握有力,能夠垂直地吊在樹幹上,但是並不擅長在地面上活動。
在野外,頭盔海帆蜥以節肢動物、昆蟲、幼鼠以及蚯蚓等為主食。它們會利用自己的體色,和周圍環境完美的融為一體,讓人很難找到它們。事實上,它們是以靜制動型的捕食者。在非繁殖季節,頭盔海帆蜥每天會花上4——5個小時吊在樹上,捕食路過的各種「受害者」。
點擊播放 GIF 0.9M
每年的7月末—8月中旬是海帆蜥的繁殖期。在短暫的繁殖期,雌性通過發出一種求偶呼叫吸引雄性,這種聲音比它們平時的叫聲更響亮而急促,雄性海帆蜥聽到叫聲後就開始主動集合到雌性海帆蜥身邊。一般而言,一條雌性海帆需要與4—5條雄性進行交配,之後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需要60——75天即可孵化。
在被捕獵者盯上時,頭盔海帆蜥會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躲避方式,詳見視頻所示。
與其慌不擇路的逃跑,不如動動腦子想辦法繞樹林,繞暈敵人使其丟失視野,這可謂是一種非常聰明且高效的保命方式了。
點擊播放 GIF 1.0M
IUCN認為,雖然近年來海帆蜥有棲息地減少、人類捕捉等因素的威脅,但多年下來未發現它們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其保護級別還是處於無危(LC)的狀態。
壞「蜥」好事的人類
美國海洋研究所近日在針對中美洲海帆蜥族群的研究中發現,城市噪音嚴重了幹擾了野生海帆蜥的繁衍。
在2012年到2018年期間,國際科學家團隊在墨西哥北部的熱帶雨林進行了聲學探測。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靠近高速公路與人類聚集地的林地,由於人類頻繁活動造成的噪聲蓋過了海帆蜥求偶時發出的叫聲,這使得原本發情期就很短暫的海帆蜥更難找到合適的配偶。與健康的雨林相比,在「劣化版」的熱帶雨林中,海帆蜥的繁殖速度下降了整整40%。
該項目研究的發起者之一、生物學家馬克博士表示:「我們今年得知的兩個消息之一,這個是壞消息,另外一個是好消息。」
好消息是,墨西哥政府於今年正式宣布撥款2.5億比索(約合1.15億元人民幣)用於拯救和保護熱帶雨林的環境。這筆資金將用於修建隔音牆以及修復。該項計劃將於明年1月份正式啟動。墨西哥環境部長亞歷杭德羅·帕基亞諾表示,這是「墨西哥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的一次『重大資金承諾』」。
頭頂帶「帆」的異形
頭盔海帆蜥最大的特徵,就是它們頭上的「盔」,「盔」從頭部延伸至背部正中央,而這也是它被稱為頭盔海帆蜥的原因。
事實上,頭盔海帆蜥頭上的這一器官並不是頭盔,而是頭骨後延伸出來的一根骨頭,骨頭外包裹著一層鬆軟的皮膚,可以隨意伸縮。相比而言,更像是帆船的」帆「。
每當遭遇威脅時,頭盔海帆蜥會先將上半身抬起,並低頭張開頭上的「帆」,再配合鼓起的喉扇,遠遠看去就好似《異形》系列中的異形一般。
與此同時,海帆蜥頭像的盔還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在每天清晨,環境氣溫較低時,頭盔海帆蜥會蹲在枝頭,在陽光下張開自己頭頂的「帆」,通過照射陽光的方式使自己的體溫迅速升高。
會隱形的「鐵血戰士」
自然萬物,相生相剋,既然有異形,那必然也存在它們的死對頭——鐵血戰士。
大耳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為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阿富汗、伊朗、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主要食物包括螞蟻、蜘蛛、蝗蟲、鞘翅目及其幼蟲等。
這種蜥蜴的最大特徵,莫過於它們嘴角邊的褶皺。當一條大耳沙蜥受到驚嚇時,它們會張開嘴巴,不停地扇動肉紅色的耳狀皮皺,並發出「呼呼呼」的響聲來恐嚇對方,就仿佛被激怒的鐵血戰士一般,給對手一種很不好惹的錯覺。
儘管看上去很兇猛,但大耳沙蜥其實是一種非常膽小的動物。大耳沙蜥的逃逸速度很快,遇到危險就會用一種很魔性的動作,把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壓」進沙內。
點擊播放 GIF 1.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