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20年1月1日,你對這一年的想法和願望嗎?如今站在年末的你,是否會感慨一聲「不易」呢?被稱作「魔幻年度」的2020,似乎每個月都在挑戰人們的承受能力,但好在,即便如此,大家也在努力生活,並期待著來年。這些年度關鍵詞,記錄了我們不平凡的366天。
新冠肺炎疫情
一個貫穿全年的詞語,它不僅涉及醫療領域,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疫情防控、疫情下的學業、經濟、對生命的思考,每個人都被它影響著。
它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一如當年的汶川地震。但同樣,中國做出了迅速的反應,並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防控體系,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正增長經濟體。經過近一年的探索,醫療專家們對新冠肺炎病毒有了更多了解,新冠疫苗也將於明年面向大眾接種。
2021年也許不會立即變好,新冠也不會突然消失,但至少我們能夠抱有前進的期待。
武漢
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熱乾麵」的武漢,是2020年初全球矚目的城市。
在這裡,有排名全國第九的GDP和常住人口、第八的消費能力、第六的地鐵裡程和前五的大學生人數及雙一流學科。曾經,武大櫻花季和武昌起義是它的代名詞,但這個冬春,它成為沉寂而備受關注的一座城。從「熱乾麵挺住」,到全國各地馳援;從驚慌失措,到全民有序防疫;從寂靜春天,到秋日復甦,武漢,展現出中國人民的大局觀和抗壓能力,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堅韌的具象化。
武漢疫情結束後,《2020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全球首發LV大展、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一系列大型活動相繼在這座煙火依舊的城市舉辦,向世人宣告著它的回歸。
逆行者
當新春團圓,是他們在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奔赴;當閉門不出成為共識,是他們維持著城市的基本運作;當所有人都遠離,是他們造就了雷神山火神山的奇蹟;當洪水淹沒村莊,是他們用身體築牆……
回首2020,「逆行者」是一個頻繁、簡單而深刻的詞。
它代表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在每個抉擇關頭。
它代表著一群人,他們是醫護人員、城市建設者、消防隊員、軍人、外賣騎手……他們逆流而行,在2020年,又不僅在2020年。
他們也不僅是固定的群體,更是每一個面對困難時沒有選擇放棄的中華兒女。
民法典
拿破崙曾說:「我這一輩子真正的榮耀,不是打了40多場勝仗,而是為法國人民貢獻了一部《民法典》。」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社會問題複雜多樣,需要準確適當的處理方式,一部健全完善的《民法典》必不可少。
從1954年起,我國就致力於編纂民法典,但期間一波三折,最終於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進行準備工作後,從2016年起,到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最終表決通過,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法典終於完成,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目前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囊括了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一系列廣大人民生活中會遇到的各類問題,不僅回應了當下,也對未來可能遇到的事件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回答。
我們也相信,它會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線上
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線上經濟……2020年,「線上」二字被前所未有地反覆提及,讓人開始思索新的生活方式。居家隔離時遊戲公司恐成最大贏家,看著比平時高出一大截的流水,都是玩家們百無聊賴沉迷遊戲氪的金。大多數寫字樓員工也日漸習慣遠程辦公,騰訊會議、釘釘成為他們的裝機必備,上半身西裝革履下半身睡褲拖鞋, 成為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早上被家長從溫暖的被窩裡扒出來打開騰訊課堂、網易課堂,又在卡頓中昏昏欲睡的學生們,以及回國後倒著時差也要堅持上課的留學生們,讓線上教育出現新的突破口。健康碼、乘車碼、付款碼……疫情環境下的社交距離和免接觸讓線上技術被更廣泛的應用,也出現了新的問題,讓我們思考和解決當下社會老年人和網絡的共存模式,以及對網際網路更有效的運用。
乘風破浪
在看過了十幾年小年輕選秀之後,全網300秀粉終於找到了新的樂趣,仿佛失去活力的2020也因此被引燃。還記得夏天被《無價之姐》支配的恐懼嗎?從地鐵到廣播,以及各大社交平臺的爆款音樂非它莫屬。
節目還沒有播出就已經賺夠流量——雖然大家都抱著吃瓜的心態,畢竟這麼多姐姐在一起,好像一定會有大戲。但預告放出後,它的立意立即吸引了更多目光——30+女性的價值和生活,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怎樣面對年齡變化、女性力量的展現、以及乘風破浪的氣度,成為大家更為關注的部分。
「好像沒有那麼害怕變老了。」當然,這也是2020年每個中國人的真實寫照,我們在這一年披荊斬棘,終將迎來破曉曙光。
探火追月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屈原就向天而問,直至今日,我們對宇宙的好奇仍然絲毫不減。「天問一號」的發射,讓我們在探索「人類第二家園」火星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作為我國第一次探火工程,它的成功將意味著我國自主探測火星技術的成功;世界上首次一次性進行繞落巡,是我國航天實力的最佳證明。
今年臘月二十九(2月10日),天問一號就將入軌火星,作為農曆辛丑年的新年禮物。探月工程大家都很熟悉了,從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嫦娥工程」,到2007年「嫦娥一號」順利發射,再到如今的「嫦娥五號」,雖然本次探月只停留了23天,但中國航天人卻走了很多年。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採集到的月壤分析,帶來一個不幸的消息——不能種菜。不過,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探火追月,是中華兒女千年來的不懈追求,它象徵著的求索精神,在2020年格外耀眼。
內卷
這個詞仿佛突然火了起來,很多人還在思索它到底什麼意思。百度百科有這樣的解釋: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它隨著清北學霸們騎著自行車看電腦、看書等圖片開始流傳在高校學生之中。後來,人們發現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似乎無處不在——
一份工作,十年前招聘要求是本科,十年後就是碩士;HR收到簡歷,頂尖985、海外名校、大廠實習屢見不鮮;公務員的競爭都在雙一流之間進行……疫情後,大家對穩定的追求讓這樣的現象更為頻繁。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不得不」付出更多努力來拿到同樣水平的資源——大家都上補習班,成績整體提升,仍然無法脫穎而出,獲利的只是教育機構;公司都採用某種工作模式,市場競爭力也並沒有太大提升。他們只是重複著每個人都在做的事,這樣並不能找到突破口。
就像前文所述,它雖然因為個體而成為熱詞,卻體現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變內卷(involution)為變革(revolution),是經過這一年,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作為95後工薪階層的自嘲,打工人梗甫一出現就迅速爆火,攻佔了社交平臺。人手一份的打工人語錄就是10月聖經。
就像學生時代自稱學畜,95後非常熱衷於自嘲,他們對生活的焦慮、對未來帶著迷茫的期待,在一次次自嘲中得到紓解;也在這種自嘲中,他們捍衛著心中的原則:當娛樂圈把這個詞用於營銷,一些人迅速脫下標籤,用「無產階級勞動者」代替,這也是他們對世界認知、對價值維護的表現。
當代年輕人,正以一種看似詼諧的方式,進行自己的堅持。
後浪
今年「五·四」青年節,這兩個字在朋友圈佔比2/3,無論是否同意其中觀點,都無法否認,它對新的青少年群體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你們有幸 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 遇見這樣的你們」是時代造就了新的成長方式,形成新的人生目標。或許很多想法並沒有被大眾接受,但它們並非不合理。
對文學藝術、傳統文化的追求,對陌生世界的嚮往和追逐精神,他們有了更堅實的資本。
也正因如此,他們讓中國社會更加多元、充滿活力。
70後對80後的不屑、80後對90後的鄙夷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每一代,都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他們的想法和行動,雖各有不同,卻都在成熟的過程中讓中國變得更強大美好。
我們都有過對花園的嚮往,也都在向它奔赴。
曾經的後浪,與將來的後浪,「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2020,它看來充滿暴雨狂風,卻又閃爍著星光點點。許個願望吧,讓2021成為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