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前夕,從省婦聯傳來好消息,江西宜春市廣播電視臺女記者廖祖榕被授予2019年度「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成為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電視新聞記者。自2012年以來,她一直奮戰在《民生直通車》欄目的新聞一線,共播發新聞稿件3000多條,獲得國家、省、市級各類新聞獎項30多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經常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深入醫院、超市、社區等高風險地方採訪,共播發新聞稿件40多條,用心、用力,甚至以生命安全為代價,詮釋了「新聞人,也是逆行人」的真實含義。她常說:「只有在奮鬥中度過的青春才叫青春,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以「奧運精神」決勝人生
說起廖祖榕,看過《民生直通車》欄目的電視觀眾並不陌生,因為幾乎每天都要播出她的新聞稿件。她是一位普通女人,卻幹著風裡來雨裡去、頂嚴寒冒酷暑、披星月戴晨輝,通常只有男人才扛得住的新聞採訪活計。由於她高產高出,才華出眾,且DNA裡有股子男兒血性,常被身邊的同事親暱地稱為「一姐」「老廖」。
稱廖祖榕為「一姐」並不難理解,可稱其為「老廖」未免太過唐突。其實不然,雖然她年僅33歲,正值風華正茂,但作為一名女性至今獨身就難免「名副其實」了。她從不化妝打扮,衣著樸實頗具「親民形象」;她從不穿高跟鞋,為了「跑新聞」非常接地氣。
廖祖榕畢業於貴州民族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去上高臺報到的第一天便是2008年8月8日,正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後來,她跳槽去了江西臺,但由於在南昌水土不服,又於2012年回到生養她的宜春。她在宜春臺被分配到《民生直通車》欄目組,這也是她的心願,因為她曾在這個欄目實習過。她暗下決心,一定要以「奧運精神」決勝人生。
「別看這檔欄目報導的都是些老百姓家長裡短的事情,其實是很複雜的。你要聽他們的訴求,要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要諮詢很多個部門,當時肯定是很累的。但做完之後,老百姓說記者同志謝謝你啊,你幫我們解決了問題。這讓我有了獲得感、成就感,更堅定了我要繼續走下去的決心。」廖祖榕對這份工作信心滿滿,充滿激情。
但這份工作無形中又給廖祖榕帶來了潛在的危險。她說:
「我們也採訪過房屋漏水或者違搭亂建,有些業主很兇,幾次要上來撕扯我們的攝像機,準備對記者動手。做這類報導,記者受威脅是一種常態。」儘管如此,她還是很拼,甚至連母親因車禍去世處理身後事期間,也要擠出時間去採訪。
2019年2月28日傍晚,廖祖榕59歲的母親在北湖公園散步回家時,突遇車禍身亡。廖祖榕接到電話後,整個人都嚇懵了。緩過神來後,她在向欄目責任編輯劉斌請假時說,明天的採訪我去不了。在劉斌的追問下,她才道出了原因。臺領導和分管副臺長張玲得知她母親出事後,勸她辦完母親的身後事再來上班。可廖祖榕考慮到欄目組本來就人手少,母親身後事還涉及驗屍、賠償、籤諒解書等一系列問題,時間肯定要拖很久,於是決定邊處理母親身後事邊上班,儘量不把情緒帶入工作。
危險面前敢於「亮劍」
「無冕之王」,是人們對記者這一職業的高度褒獎。殊不知,光鮮亮麗的背後,還有諸多鮮為人知的辛酸與苦楚。特別是暗訪報導,記者不僅辛苦,還存在很大危險。為預防打擊報復,保護記者人身安全,宜春市廣播電視臺特別規定,《民生直通車》欄目記者的電話一律對外保密。
2018年,有市民反映,某單位人員在工作中存在「慢、庸、散」現象。廖祖榕接到報料後,和一名男記者迅速前往該單位,趕在該單位正常上班之前去蹲守。
「當時我們進去排了很長的隊。我們在現場也了解到,有很多人在抱怨。有位大哥說:『我昨天下午5點20分之前就來了,事沒辦成;今天早上第一個來排隊,現在離(下午)下班時間還有10分鐘,看來今天又辦事不成了。建議你明天早上再來吧!』」廖祖榕說,「都快(上午)10點了,窗口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都還沒到。當時這條稿子耗費了我們半個多月的時間,因為不同的時間段我們都要去,有可能這個時間點,人家可能有事請假了。我們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特殊情況的發生,多去了很多次,發現這是一個常態。我們當時就把這個事挖掘出來,還走了很多部門。」
這條新聞播出後,社會反響很強烈。宜春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點擊量第一次突破了10萬+。當時市民反映都是一邊倒地說報導得好,報導得漂亮!在市紀委的幹預和督促下,該單位立馬對工作人員的「慢、庸、散」問題進行整改。從此,市民對該單位的服務態度有了徹底的改觀,都豎起了大拇指。
在這條報導裡,廖祖榕還挖出了一些「黃牛」。俗話說,「上了人家的房,揭了人家的瓦,斷了人家的糧」,「黃牛」們肯定會心有不甘。「因為我們的報導涉及到了一些『黃牛』,非常怕報復。我是個女同志,有些業務也要去那裡辦理,很怕他們打擊報復。」廖祖榕雖然心裡很擔心,但心想,自己既然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就要義無反顧地一直走下去。
也是在這一年,廖祖榕還做了兩個暗訪報導,一個涉及環保,一個涉及醫療扶貧。前一個報導播出後,有關部門幹部作風煥然一新,服務窗口面貌嶄新,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得到了充分體現;後一個報導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問題迅速得到了解決,廣大貧困戶重新享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黨和政府的威信在基層得到了真正體現。
新聞人,也是逆行人
作為新聞記者,廖祖榕不僅有敏感的新聞嗅覺和挖掘題材的能力,還有不怕危險樂於奉獻的精神。獲得第八屆新農村電視藝術節「優秀對農電視作品」一等獎的《顏石生:一個人 一輩子 一件事》,就是她去宜豐山區送愛心物資時無意中發現的一個好題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經常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深入醫院、超市、社區等高風險地方採訪,詮釋了「新聞人,也是逆行人」的真實含義。
疫情期間,廖祖榕去過市人民醫院最接近病毒的化驗科,裡面都有很多讓她感動的人。「我也像他們一樣穿防護服、戴隔離面罩。一個小時不到的採訪時間裡,我全身汗溼了,頭很暈,呼吸很不順暢。在防護服緊缺的情況下,他們最少一次要穿4個小時,有一個醫生竟穿了11個小時,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哪怕身體有癢都抓不到。他們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堅持一天10幾個小時不回家,值得我們尊敬。」
3月13日,廖祖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昨天她去過最後一道防線———醫療廢物處理廠,也讓她很感動。因為那裡也很危險。「裡面環境非常糟糕,醫療廢物處理後要焚燒,高溫殺菌。裡面有個清洗垃圾集納箱的工作人員,他當時正在消毒室清洗箱子。我問他,你一天要洗多少個這樣的箱子?他說一天要洗600多個,都是靠手洗。我說,你知道這裡面曾經裝過什麼東西嗎?他說知道啊,有可能裝過新冠肺炎的一些汙染物。我說你做這個,你家人難道不擔心嗎?他說他家人不知道這個事,只有老婆知道。他每天最大的苦惱就是怎麼跟他父母打電話,不知該怎樣跟他們說,為什麼40多天不回家。」廖祖榕告訴記者,他們吃住都在單位上,鋪一床被子睡在辦公桌上,因為他們不想把危險帶回家。
2019年7月25日,宜春城區老步步高超市發生火災。廖祖榕和同事談維博不懼危險趕往現場做報導。「我在現場做口語報導,當時天很熱,到處煙霧繚繞,火光沖天。消防官兵在那裡救人,其中一個消防官兵在現場就暈過去了。」廖祖榕至今仍心有餘悸,卻又勉勵自己說,「多次的親身經歷,讓我覺得別人在崗位上默默奉獻,每天做著同樣危險的事,都堅持了這麼久,而我作為新聞記者,又有什麼資格不立足本職做下去呢?」 的確,廖祖榕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讓我們來聽聽她身邊的同事對她的評價吧!《民生直通車》欄目原責任編輯劉斌評價說:「她是做事很積極,工作效率也非常高的記者。在《民生直通車》所有記者裡,她的綜合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寫稿能力都非常強。從暗訪再到為各個單位的宣傳,她都是衝在一線的記者。遇到重大的選題,我會優先考慮她,因為她工作效率高,稿件質量也高。」《民生直通車》欄目現任責任編輯陳鵬評價說:「她是我們這檔欄目發稿數量最多的記者,出稿速度非常快,稿件質量也非常高,所以我們送她一個外號叫『一姐』。她性格外向、活潑,可以和男同事打成一片,所以我們親切地叫她『老廖』。在所有人眼中,她非常堅強。她母親的身後事都還沒處理完,仍堅持工作,就當這件事沒發生一樣。」
廖祖榕常說:「如果你的青春不奮鬥,人生就沒有意義。我覺得年輕人就該有朝氣,就該有奮鬥這股勁。只有在奮鬥中度過的青春才叫青春,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作者:朱文俊 張敏 劉建贇 龍清
責編:曹道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