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發現遠古鳥類化石,一系列分析推斷發現,這隻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遠古大鳥腦袋直徑30釐米,站立時身高3米,體重可能在12千克至50千克間,翼展可達4米。 這一發現挑戰現有學術界關於遠古鳥類體型普遍較小的理論。 英國《生物學通訊》9日刊登了有關這隻大鳥化石發現和研究的論文。這隻遠古鳥的一對「下頜支」化石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奧爾達地區被發現。經碳測定,這隻鳥距今大約6500萬年,屬白堊紀晚期生物。 古生物學家為其命名為薩姆魯基亞-內索夫大鳥,薩姆魯基亞是哈薩克語,是哈薩克人神話傳說裡的「鳳凰」,內索夫是俄羅斯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列夫·內索夫的姓。 這對下頜支化石大小相仿,長27.5釐米。古生物學家以此推斷,這隻「哈薩克大鳳凰」的頭顱至少寬30釐米。 僅僅依據這塊化石無法得出這隻大鳥是否會飛的結論。但古生物學家按照會飛和不會飛兩種情形繼續推斷。如果不會飛,這種鳥的體型大概會達到3米高,體重50千克;如果會飛,身高不變,體重會輕至12千克,但翼展會長至4米。 論文說,這種鳥「毋庸置疑是個大傢伙」。 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在距今1.5億年的白堊紀,小型兩足恐龍進化成鳥類的始祖。按先前發現100多種遠古鳥類化石推斷,遠古鳥類大多體型較小。其中體型最大一種是卡岡杜亞鳥,距今大約7000萬年。 即便是卡岡杜亞鳥,體型也不及薩姆魯基亞-內索夫大鳥。而且,近來一些古生物學家越來越懷疑卡岡杜亞鳥「鳥身份」的真偽性,因為更多化石表明,它更加偏像翼龍。(新華社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