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對比,就「大惑不解」。
只要對比,就「原形畢露」!
看我如何通過對比,一一破解秦始皇臨終前發生的「三大怪事」。
一、相同的「熒惑守心」天象,不同的「應對和結果」。
(一)秦始皇36年,出現「熒惑守心」。
在古代,人們能用肉眼看到火星。
只見它,紅紅的像火,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從東向西,令人迷惑不清,故稱為「熒惑」。
天象學家認為,「熒熒火光、離離亂惑」,故古人對火星充滿了敬畏之心。
而「熒惑守心」,指的是:
天蠍座是28星宿的「心宿」,有三顆星,其中最亮的代表皇帝,次亮的代表皇子,第三亮的代表庶子。
當火星,也就是「熒惑」,運行到天蠍座附近,遲遲不離開的話,即是天象學家所謂的出現了「熒惑守心」的怪事了!
佔星學家認為,出現這種天象,就意味著「不詳和災禍」,要麼皇帝駕崩,要麼國家滅亡。
當天象學家將這一「怪事」告訴秦始皇后,始皇帝悶悶不樂,並讓佔星學家佔卜,最後決定利用出巡,來消災避難。
其結果,第二年,他便一命嗚呼了。
(二)宋景公37年,出現「熒惑守心」。
宋景公是周朝時期宋國的國君。
當主管星象的官員告知宋景公,說出現了「熒惑守心」這樣不祥的天象了,對國君非常不利,甚至要出現戰爭等的災難。
但也有三個破解方法:
其一,把災禍轉嫁給宰相;
其二,把災禍轉嫁給百姓;
其三,把災禍轉嫁給農事。
但宋景公很仁義,他說:
當朝宰相,治理國家,兢兢業業,沒有過錯,為什麼要把災禍轉移給他?
宋國百姓,遵守法律,安居樂業,沒有過錯,為什麼要把災禍轉移給他們?
宋國農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足食足用,為什麼要把災禍轉移給農事?
最後,宋景公很自信的說:
我繼位以來,堅持施行仁政,教化民眾,自認為沒有過錯!
如果上天想懲罰我,那就由我一人來承擔吧!
此言一出,眾臣皆匍匐在地,高呼萬歲,讚嘆說:
主公發出如此寬厚仁愛的言論,必定會感應天地,「熒惑」必會馬上移動,離開「心宿」!
果然,過了幾天,佔星官員再次觀察星象,發現「熒惑」果然離開了「心宿」。
就這樣,宋景公安然地又做了21年的國君。
在位64年,善終。
(三)不祥「熒惑守心」和吉祥「熒惑守心」的比較。
雖然在位時,都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
但是:
為什麼秦始皇「大張旗鼓、出巡避禍」,最終卻丟掉了性命,而且還亡了國家呢?
為什麼宋景公「不動聲色、坐等災禍」,最終卻延長了壽命,而且還續了國祚呢?
很簡單,因為:
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害得民眾家破人亡,怎能夠國泰民安,肯定會有多重災禍!
宋景公施行的是「仁政」,使得民眾安居樂業,不會有無端災禍,肯定會國泰民安!
二、不同的「天降隕石」,相同的「蠱惑人心」。
(一)秦始皇36年,出現「天降隕石」。
這一年,秦朝的天象學家,觀察到一顆流星,劃破天際,落在了秦朝的東郡。
於是立即派遣人員,前去查找。
不幾天,東郡官員上報,說隕石找到了,但很不吉祥,因為它的上面刻著七個字:
「始皇帝死而地分」。
「天降隕石」,本身就不吉祥,竟然還有人別有用心,在上面刻字,這顯然是有人在「製作謠言」,惡毒地詛咒我秦始皇呢。
秦始皇馬上派人明察暗訪,試圖找到那刻字之人,但始終沒有著落。
於是,「始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他先是毀掉隕石;
然後,為了滅口,將隕石墜地附近的所有老百姓,統統滅族!
然而,這一切,也沒有阻止秦始皇第二年真的死掉了。
(二)王莽地皇四年,出現「天降隕石」。
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王莽與劉秀正在進行「昆陽之戰」。
王莽集結大軍,進攻昆陽,企圖一舉剿滅綠林軍。
當時,昆陽守軍只有一萬人馬,而劉秀從城外帶來的援軍,也只有區區一萬人馬。
而且,昆陽城已經被團團包圍,劉秀也進不去;裡面的守軍也出不來,一時陷入危局。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天晚上,只見一顆流星劃破天際,直飛昆陽地界,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王莽新軍的大營中。
砸死了幾十個士兵,引起了火災,一時間引起了王莽軍的陣陣騷動。
這邊兒,劉秀看在眼中,喜在心上,他立即命令綠林士兵,在陣前高喊:
「天降隕石」,砸中敵營;
上天助劉,攻擊王莽;
天命歸漢,新朝當滅!
爾等聽清,趕快逃命!
本身古人就相信天命,相信天象。
這隕石一砸,就已經感到不吉祥了,內心就已經不安了。
再加上綠林軍這一「蠱惑人心」,王莽軍由此軍心惶恐,士氣低落。
第二天,劉秀覺得有機可乘,立即組織了三千人的敢死隊,破陣而入,兵鋒直指敵軍主帥。
這次「斬首行動」很成功,將敵軍主帥擊潰,將敵軍副將斬殺,使得敵軍失去指揮,亂作一團,陣腳開始動搖。
這時,昆陽城內的守軍也乘機出城,內外夾擊,一舉將40萬新軍徹底擊潰,贏得了昆陽之戰的大勝,為開創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刻字「天降隕石」和無字「天降隕石」的比較。
秦始皇時的「天降隕石」,上面刻上了字,實在時「欲蓋彌彰」,那肯定是當時的民眾恨透了秦始皇的暴政,故意刻上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蠱惑人心」,利用當時人們對天象的迷信,用以製造混亂,動搖秦國的統治基礎的。
而王莽時的「天降隕石」,上面是沒有刻字的,但為了起到「蠱惑人心」的作用,劉秀不失時機地開動了「宣傳機器」,從而很好地煽動了王莽軍的恐懼情緒,擾亂了敵人的軍心,為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製造了一個突破口。
由此看來,所謂的「天降隕石」,無非時一塊石頭而已。
但人們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的或團體目的,便想方設法地賦予這塊石頭以「某種神奇的寓意」:
沒有刻字的,便在其上刻上字,藉以增加其神秘感和蠱惑力;
沒有刻字的,便可以人為地解釋它,強化其神秘感和蠱惑力。
所以,不同的「天降隕石」,你刻字也好,你沒有刻字也好,只要想用以「蠱惑人心」,便有各種妙用,不一而足,令人慨嘆。
三、相同的「沉璧顯世」,不同的「政治目的」。
(一) 秦始皇36年,出現「沉璧顯世」。
這一年,秦國的一個出訪的使者,正在趕路,要回秦國。
這時候,有一個人攔住了他,說:請你將這塊玉璧,送給滈池君,今年祖龍死。
嘿!
這前言不搭後語的,這人也不解釋,也不待使者回話,竟然憑空立即消失了。
好神秘呀!
待使者回答秦國,將來龍去脈匯報給了秦始皇。
秦始皇看著手中的玉璧,感到面熟,於是交由御府查驗。
鑑定的結果,令秦始皇更加不安了!
這塊玉璧,正是自己8年前,巡遊渡江之時,為了祭祀水神,而親自投入到江中的那塊玉璧。
現在怎麼會突然「顯世」了呢?
秦始皇坐不住了,惶惶不可終日,佔星學家給他出主意:
遷徙百姓,可以避禍。
於是,秦始皇立即下令,將三萬戶遷徙到北河和渝中兩個地方。
但即便這樣,也擋不住他第二年駕崩了事。
(二)劉備章武元年,出現「沉璧顯世」。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
劉備在成都,想稱帝,欲以繼承漢朝大統。
但漢朝的「傳國玉璽」,在漢獻帝被逼禪讓的時候,被人家曹丕弄到了手中。
沒有「傳國玉璽」,即便稱帝,天下人也不會認為自己就是「正統漢祚」呀?
怎麼辦?
這可難不倒我們的「好導演」劉玄德。
他命人先仿製一枚大同小異的玉璽,然後將其沉入漢水。
過一段時日,他又暗中命張嘉、王休裝作是偶然發現,而後獻寶。
他讓張嘉、王休對外宣傳:他們兩個人,正在漢水邊上行走,突然發現有一束光芒,從水中射出,感到驚奇,遂下水察看,打撈起來一看,不想竟然是漢朝的傳國玉璽云云……
而得到這枚自製的「傳國玉璽」後,劉備長篇大論,對外宣稱:
昔日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定國號為"漢"……後玉璽潛入漢水,今又重見天日,表明漢室將再興於漢中,而我劉備劉玄德,正是今日的「漢中王」,是以"璽出漢水,興於漢中"云云……
於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三)稱帝的「沉璧顯世」與駕崩的「沉璧顯世」的比較。
同樣是「沉璧顯世」,但:
劉備是「自導自演」,自己「沉璧」,自己再讓其「顯世」,然後自己又親自賦予它一個吉祥的寓意,始終只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天命歸劉,我要稱帝!
秦始皇是「被導被演」,自己「沉璧」,別人讓其「顯世」(估計是別人仿製了一個相同的玉璧),然後又被別人(那個神秘消失的人)賦予它不詳的寓意,始終只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製造謠言,擾亂秦始皇那顆已經惶恐的「小心臟」。
由此可見,同樣是「沉璧顯世」:
你想讓它吉祥,它就是「大吉大利」;
你想讓它不祥,它就是「大災大難」。
因此,秦始皇的駕崩,與「沉璧顯世」有何關係?
只不過是「自作孽不可活」罷了!
而那,劉備的稱帝,與「沉璧顯世」有何關係?
只不過是「自作秀想稱帝」罷了!
六福雅士評曰:
秦始皇的駕崩,不在於「熒惑守心」之不祥,而在於其暴虐為政,山河動搖;
宋景公的長壽,不在於「熒惑守心」之吉祥,而在於其仁政教化,國泰民安!
王莽的失敗,不在於「天降隕石」之不祥,而在於其倒行逆施,民心思變;
劉秀的勝利,不在於「天降隕石」之吉祥,而在於其合乎民意,一呼百應!
秦朝的滅亡,不在於「沉璧顯世」之不祥,而在於其橫徵暴斂,民怨沸騰;
蜀漢的興起,不在於「沉璧顯世」之吉祥,而在於其休養生息,政通人和!
關注我,六福雅士。風趣讀史,開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