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1月5日發布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以來,氣溫再創新低。1月7日早晨,北京迎來最低氣溫-19.6℃,達到1952年之後的1月氣溫最低值,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全國冰凍大風也仍在持續,7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預計西南地區南部、華南大部等地氣溫將下降6-8℃。低溫致使多省取暖用電負荷激增,隨著電煤運輸告急,鐵路部門採取措施強化運輸。為應對此輪寒潮,電力、天然氣等能源企業也在持續加大保供力度。
用電負荷激增
在1月7日召開的北京市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介紹,入冬以來,全市平均氣溫為-5.2℃,較常年同期氣溫(-3.2℃)偏低2.0℃。受強冷空氣影響,1月6日開始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大範圍大風和強降溫天氣。
梁豐表示,北京多站最低氣溫跌破歷史極值。全市20個國家級氣象站最低氣溫均在-18℃以下,有10個站最低氣溫跌破1月上旬歷史同期極值,北京地區代表站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19.6℃(出現在7日05:56),為1966年2月以後最低值(1966年2月22日最低氣溫-27.4℃)。
「造成近期大範圍氣溫偏低的最直接原因是,2020年12月以來,西伯利亞高壓和東亞冬季風偏強,導致強勁的西北風帶來的強冷空氣頻繁侵襲北京及華北地區,此次出現的極端低溫天氣過程是在2020年12月28日-30日寒潮天氣過程造成的持續性低溫基礎上再次降溫的結果,同時大風天氣使得風寒疊加效應明顯。」梁豐分析。
低溫天氣使電網負荷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電網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6日,華北、東北、西北3個區域電網,北京、冀北等9個省級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
北京商報記者從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獲悉,截至1月6日21時,北京電網用電負荷達到2451萬千瓦,發生在20時22分,刷新了2018年夏季2356萬千瓦的歷史最大紀錄,再創歷史新高。目前,北京電網用電負荷仍保持高位運行,電網運行安全平穩,電力供應有序。
國網北京電力調控中心主任白晶介紹,「近20年來,北京地區電網最大負荷首次出現在冬季,北京清潔電能供暖的城市特性日趨明顯。本次電網負荷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受極寒天氣影響,降溫幅度大、持續時間長,居民的採暖用電負荷集中增長,在負荷高峰期間,採暖負荷佔比達到了48.2%,創歷史新高。目前,北京電網供電能力能夠滿足城市用電需求,電力供應充足」。
據了解,國網北京電力與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北京燃氣集團緊密對接,依託熱、電、氣聯供聯調機制,密切跟蹤燃氣供應和電廠存煤情況,按照「以熱定電」原則合理安排機組出力。冬季用電高峰期間,國網北京電力110千伏及以上電網不安排計劃檢修,保證電網最大供電能力。
為確保北京地區130萬戶「煤改電」用戶安全可靠供電,國網北京電力加強對「煤改電」線路、臺區負荷的監測,提升供電可靠性。針對山區「煤改電」居民,優化加強「煤改電」搶修布點,部署大容量10千伏升壓發電車組6臺(套),隨時做好應急搶修準備。
鐵路部門強化電煤運輸
自去年冬季以來動力煤價格持續走高,國家發改委多次在發布會上表示保障煤炭供應和運輸。此次寒潮下,北京更是啟動了唯一的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3號、4號燃煤機組已相繼於2020年12月26日、28日應急啟動,且一次性併網成功。
1月6日,北京熱力集團也宣布,啟動17臺尖峰鍋爐為城市熱網補充熱源。西馬尖峰供熱廠兩臺116兆瓦的尖峰鍋爐已提前啟動,全部尖峰機組涉及方莊、雙榆樹、西馬、北辰、花家地等供熱廠。
從全國範圍來看,部分省市的電煤運輸告急仍是寒潮下難以避免的挑戰。據央視新聞1月7日報導,近期受寒潮低溫影響,吉林、山東等地多家電廠和供熱企業電煤需求量上漲。東北通化地區氣溫驟降至零下30攝氏度,通化、白城等各大電廠電煤消耗量逐漸增大,部分電廠存煤達到最低警戒線。為此,鐵路部門採取措施強化運輸,瀋陽、濟南等鐵路部門採取優先編組、優先掛運、優先對位等措施,確保供暖企業煤炭需求。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表示,根據鐵路部門數據,全國鐵路煤炭日裝車已經突破8萬車,大秦鐵路日發運140列以上,均為歷史最高水平。將加大晉陝蒙等主要生產地煤炭外運力度,加強口岸運輸組織和港口接駁,提升下水煤、進口煤運輸能力,優先保障發電供熱用煤需求,按照「優先計劃、優先配空、優先裝車、優先掛運、優先卸車」原則,確保發電供熱企業正常生產。
天然氣保障未雨綢繆
在天然氣供應方面,國家發改委於去年12月還表示,督促上遊供氣企業保持氣田安全滿負荷生產,增加供應。統籌優化各接收站窗口期安排,全力增加現貨LNG資源採購。中俄東線中段近日已投產,可增加1000萬立方米/天以上的資源供應。在廣西等地方支持下,北海LNG接收站復產,也為應對此輪寒冷天氣提供了保障。
特別是在供暖季繼續加大對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用氣的保障力度,將資源安排向7個重點省市傾斜。北方清潔取暖的7個重點省市日供氣量約4.7億立方米,保持兩位數增長,佔全國供氣量的40%左右。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看來是比較冷,但是北方很大一部分基本還是用暖氣用煤炭供暖,城裡的煤改氣可能要面臨一些考驗了,但我覺得今年應該還是有做準備的。「以前在推煤改氣的時候規模比較大,出現供應缺口是因為措手不及,經過這兩年,準備應該比較充分了,整體而言應該不會出現比較大的短缺。」
據了解,去年12月以來,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和塔裡木油田天然氣產量雙雙突破300億立方米、塔裡木油田建成3000萬噸大油氣田、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青海油田連續十年穩產60億立方米以上。
中石油1月7日發布消息稱,1月1日-6日,華北蘇橋儲氣庫群日採氣量呈高位運行狀態,最高日產氣量超1000萬立方米,創歷史同期新高;京58儲氣庫群日採氣量連破峰值,同比增長33%。其中,京58儲氣庫群因距首都最近而被譽為京南第一庫,對保障首都及周邊地區穩定供氣具有重要意義。大港油田也籤訂了京津冀地區代輸協議,於2020年11月22日正式輸氣,日輸氣量最高達13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京津冀地區冬季用氣緊張局面。
供應企業紛紛表態提高天然氣產能。中石油此前表示,自2020年11月15日正式供暖以來,全國日均供氣量同比增長10%左右。公司冬供期間統籌國內外資源增幅達11.3%,確保天然氣資源平穩供應。中石化也於2020年12月末表示,在上遊氣田滿負荷生產的基礎上,加快涪陵、威榮氣田新建產能進度,通過措施作業、搶投新井,力爭1月末再增產約100萬方/日;積極增加海外LNG進口,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力爭1月進口總量,天津、青島LNG接卸量均創該集團歷史最高水平,做好資源接卸,確保進口資源平穩;大幅提升儲氣庫採氣量。
此外,中海油也宣布,為確保供暖季天然氣穩定供應,中國海油積極籌措資源,強化產業鏈統籌協同。今冬明春,計劃向國內供應天然氣25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