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還真不是最早的怪獸電影,怪獸電影起源於好萊塢,早年間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金剛》。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就受到《金剛》的啟發,設計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導演本多豬四郎因為當年開車路剛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目睹了人間地獄般的慘狀,他將這種末日情結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機、存在主義恐慌、反戰和科技恐懼的主題,這是《哥斯拉》區別於《金剛》的主要特點,同樣也成為日系怪獸電影的模式依據。(文/夢見烏鴉)
隨著2014年傳奇影業的暑期大片《哥斯拉》登陸內地,怪獸電影之尊——哥斯拉,這個電影史上人氣最高的大怪獸,在60歲生日之際,重回觀眾視線。
在茫茫影史中,從1954年《哥斯拉》誕生之日開始,到60年代雷·哈裡豪森監製的以《傑遜王子戰群妖》為首的怪獸冒險題材作品,再到70、80年代《紅海魔影》、老版《戰慄無底洞》為代表的驚悚類怪獸電影,乃至如今內地熱賣的《環太平洋》和不久之後登場的傳奇影業版《哥斯拉》,《哥斯拉》雖不過是滄海一粟,但論其影響力,可稱得上是引領風潮的宗師級作品。下面就來剖析一下哥斯拉這個巨型魔怪為科幻電影和怪獸電影帶來了什麼。
靈感來源:《金剛》
《哥斯拉》還真不是最早的怪獸電影,怪獸電影起源於好萊塢,早年間最知名的作品就是《金剛》。
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就受到《金剛》的啟發,設計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導演本多豬四郎因為當年開車路剛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目睹了人間地獄般的慘狀,他將這種末日情結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機、存在主義恐慌、反戰和科技恐懼的主題,這是《哥斯拉》區別於《金剛》的主要特點,同樣也成為日系怪獸電影的模式依據。怪獸來自於人類改造自然的副產品,它們更加兇殘、為毀滅人類而生,戰爭的陰霾和末日景象成為這些電影的主題。
名稱由來:「大猩猩」與「鯨魚」結合
之前有傳言說,「哥斯拉」這個名字來源於當時東寶株式會社後臺的一名高大肥胖的道具師的名字,後來該說法被證實為謠傳。在1998年對本多豬四郎的遺孀採訪中,後者聲稱這只不過是個玩笑。哥斯拉的日文名為「ゴジラ」,其真正含義來自於日語單詞「大猩猩」與「鯨魚」的結合體,由圓谷英二所創。在圓谷最初的設想中,這個怪獸具備了金剛與鯨魚的雙重特點:龐大的身軀、力大無窮、來自於海洋,於是便有了「哥斯拉」一詞。
哥斯拉的羅馬拼音為「Gojira」,正確漢文名稱為「吳爾羅」,而隨著《哥斯拉》後來被引進西方,在西方的羅馬拼音系統中,按其發音拼寫為「Godzilla」,最終成為官方英譯名稱。哥斯拉的中文稱謂來自於英語名稱的音譯,如果按照日系發音,則是「哥吉拉」。
基本設定:遭嚴重核汙染的史前生物
《哥斯拉》的靈感來自於《金剛》,但其形象設計卻與後者沒有任何關係。哥斯拉的外形是集大成的產物。
哥斯拉在電影中被描述為被核輻射汙染的巨大、暴力的史前生物。高達50-100米的身軀、發達的肌肉和不受常規武器危害的體質。1954年電影中哥斯拉的「扮演者」中島春雄擁有柔道黑道,甚至為哥斯拉設計了很多打鬥場面。而其招牌性的武器產生自體內、由口中噴出的藍色和紅色的輻射火焰,東寶特效部門最早採用天然氣和手工繪製的火焰來完成這一視覺效果。
歷史意義:開創了怪獸特攝片風潮
哥斯拉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標誌之一,開創了怪獸特攝片的風潮。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電影公映時空前火爆,哥斯拉近似人形般的體態和笨拙的動作贏得了很多觀眾喜愛,它在城市中大肆破壞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而哥斯拉被核輻射汙染的出身也得到了日本觀眾的積極回應。哥斯拉的出現代表著人類應用科技不當造成的副產品,一直以來哥斯拉被認為是核彈危機的寓言,這對本土遭受過原子彈襲擊的日本民眾有著獨特的意義。在早期的《哥斯拉》作品中,這個大傢伙可怕、兇猛的象徵,被核汙染的體質導致其將一切怒火撒向人類。哥斯拉代表著以核威脅為首的科技恐懼,在當時冷戰、核武器陰霾下特殊環境下,成為哥斯拉走向世界的一個主要原因。
自從1954年,哥斯拉成為日本類似電影、動畫、漫畫的怪獸原型,哥斯拉的成功激發了魔斯拉、卡美拉等其他怪物形象的誕生,隨著科技恐懼的淡化,以哥斯拉為首的怪獸定位也發生了轉變,它們從最開始的令人恐懼、陰鬱負面的形象逐漸趨於多元化。哥斯拉逐漸成為一個中性怪獸的代表,有時甚至會站在人類的一方包括地球免受外來入侵,怪獸特攝電影也漸漸的向兒童開放,其衍生品對於日本動漫、模型產業也有深遠的影響。直到2004年哥斯拉50歲生日之際,日本東寶株式會社拍攝了28部哥斯拉電影,最後一部是北村龍平的《哥斯拉之終極戰役》。怪獸形象也是不勝枚舉,單單是東寶公司的怪獸前前後後一共出現了48種之多。
《哥斯拉》在日本大紅大紫兩年後,於1956年登陸美國。美版由導演特裡·莫爾斯重新剪輯,對原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淡化了之前陰鬱和核威脅的內涵,包括加入了雷蒙德?布爾飾演的美國記者角色,並且命名為《哥斯拉:怪獸之王》面向北美發售家庭錄像帶。一年之後美版回到日本,「Godzilla」也是從那時開始成為正式官方譯名。正因如此,原版電影在西方稱為怪獸死忠的殿堂級至寶,包括吉爾莫·德爾·託羅在內的粉絲當年都是拿著日語版本進行研讀。直到2006年9月,美國一區發行了《哥斯拉》DVD,其中包含了美版和未剪輯的日版,並進行了重新配音,這是原版第一次以商業渠道在北美公開發售。
以《哥斯拉》為首的日本特攝片在西方屬於小眾的Cult電影,雖未大範圍流傳,但哥斯拉的形象卻在不經意間走紅。與同類作品相仿,這種以新穎獵奇效果為主的怪獸形象是其從亞文化進入主流文化的推動力。哥斯拉作為影史上體型最大的虛構生物之一,所獲榮譽無數。在1996年的MTV頒獎典禮上,哥斯拉被授予終身成就獎,這是影史上第二個獲此殊榮的虛構角色。
2004年《哥斯拉》誕生50周年之際,哥斯拉留名星光大道,以表彰這個大傢伙在電影中的成就。哥斯拉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也使之進入到各種領域。漫畫中哥斯拉就和金剛、神奇四俠都交過手,NBA籃球巨星查理·巴克利曾在一則耐克廣告中擊敗過哥斯拉,「國際海洋保護協會」中一艘監督日本漁民禁止在南太平洋的鯨魚保護區中捕殺鯨魚的船隻名稱就是「哥斯拉」。在2011年本田奧德賽汽車的廣告中出現了一隻會噴火的巨型蜥蜴,此舉甚至遭到了東寶公司的起訴。
好萊塢翻拍過兩版《哥斯拉》作品,1998年由羅蘭·艾默裡奇拍攝的《哥斯拉》儘管在視覺效果方面異常突出,但仍然被死忠們認為是失敗作品。除了形象上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第一部電影中哥斯拉曾被明確描述為雄性生物,而翻拍版則成為雌雄同體,還會產卵。為此東寶公司將美版電影中出現的這隻生物命名為「齊拉」,並在在隨後作品,包括《哥斯拉之終極戰役》中有過登場。
由美國人拍攝的《哥斯拉》電影必然會與日本有著一定的不同之處,但本片的編導吸取了98版的教訓,最起碼在精神內核方面,陰鬱、咆哮、戰爭的陰霾,人與自然的對抗這些基本元素,電影中均有涵蓋,而且哥斯拉的設定也是與日版一脈相承的。那麼不妨探究一下傳奇版《哥斯拉》的相關屬性。
PS:日系哥斯拉有著年代系的劃分,如下:
昭和哥斯拉(1954-1974)
平成哥斯拉(1984-1996)
千禧哥斯拉(2000-2004)
為了與日版哥斯拉區分,傳奇影業的新哥斯拉以「傳奇哥斯拉」代稱。
來歷:遵循1954年舊版設定
陸上獸類過程的生物。在1954年以前,哥斯拉就在太平洋島嶼被當地土著居民目擊過並被口耳相傳,是個類似尼斯湖怪般的史前生物。1954年哥斯拉被核潛艇發現,軍方為了將其消滅引爆了一顆核彈,但核爆的威力未能消滅哥斯拉,反而使其進一步變異,變得更加巨大。其後哥斯拉一直在深海活動,直到2014年。
以上明顯是在向1954年初代哥斯拉致敬,當年初代哥斯拉的設定是一隻傳說中的怪物,又可怕又巨大,吃盡海中的魚兒。據說當地土著捕魚量持續減少的時候,便將年輕的少女流放到海上作為祭品,直到1954年核試驗導致其變異將其炸出海洋登陸城市,這是1954年《哥斯拉》電影的相關設定。
「三圍」:新版體型為歷史上最大
從日版到傳奇版,哥斯拉的外形在保留原有生物性徵的同時,一直在發生的微小的變化,包括上肢越來越發達(為了肉搏使用),背刺也更加猙獰等細節進化。對於觀眾非常感興趣的怪獸「三圍」,變化同樣明顯。
有以上列表可以看出,2014年的傳奇哥斯拉,被譽為是有史以來最重、最巨大的哥斯拉。龐大到沒有朋友。
技能:噴射輻射火焰
傳奇哥斯拉保留了哥斯拉招牌版的武器——噴射輻射火焰。原本這類生物性的怪獸具備這種逆天的功能,讓人感覺到有些過於玄幻,比較美國大片不是特攝片,但當年哥斯拉之所以具備這樣的功能,是代表了戰爭的陰霾,代表了自然向人類文明噴射的一道怒火,傳奇哥斯拉繼承了這些固有屬性,並將其發揚光大。
根據設定,哥斯拉具有吸收輻射的能力。哥斯拉的身體內有一種叫做反應袋的器官,導致其身體像一個巨大的原子爐。哥斯拉吸收輻射通過反應袋轉化作為能量,就像人體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轉變為能源一樣。
反應袋旁邊有囤積核物質的鈾袋,相當於哥斯拉的營養儲存器官,並可以作為武器。當哥斯拉用力吸入大量空氣時, 肺部鼓起推動鈾袋, 大量的核物質便流入反應袋,作為其能量來源。當哥斯拉發怒時,它會用力呼出肺部氣體, 核物質在能源氣管中逆流, 與此同時, 其反應袋由會產生的電磁, 與核物質發生反應變成輻射能源,從口一同吐出。輻射能源接觸到大氣發生反應產生青白色的閃亮,變成了輻射火焰。
敵人:M.U.T.O
歷代哥斯拉經常與其他怪獸PK,傳奇版也不例外,它的對手M.U.T.O新版電影的原創設定,與東寶公司其他怪獸並無瓜葛。
M.U.T.O全稱為「Massive Unidentified Target Organism」,意思為「巨大的未知目標生物」,這裡簡稱之為「異獸」。M.U.T.O被設定為傳奇哥斯拉的遠古天敵,依靠捕獵哥斯拉為生,並將卵產入其體內,吸取哥斯拉的核物質用於孵化。
根據官方設定,異獸一共有雌雄兩隻,都被設計成為一種類似蜘蛛一般的生物,八條腿。它們的頭部呈楔形,看上去很像異形皇后,前胸有兩對附肢,一對巨大用於爬行,另一對很小收在胸口,跟霸王龍的前肢一般。雌雄異獸身體結構不同,雄性異獸成年後大前肢變成了翅膀可以飛行,雌性異獸體型比雄性大,沒有飛行能力,但可以產卵有強大的繁殖能力。異獸擁有回聲定位能力,用作相互溝通、查找對方和搜尋輻射源。同時,異獸可以從爪子上釋放電磁脈衝,像《環太平洋》中的稜背龜那樣,讓一定範圍內的儀器失效。而且這兩隻傢伙皮糙肉厚,幾乎刀槍不入,防禦力僅次於哥斯拉。
異獸在電影裡承擔了1954年版電影中初代哥斯拉的任務,具有破壞性、威脅人類生存的反派角色。而傳奇哥斯拉,則為了自己的生存,不遠萬裡從日本到美國,追殺自己曾經的天敵,捎帶腳的保護了人類、拯救了地球。
弱點:沒有氧氣就會死
哥斯拉在設定被認為是一種堅不可摧的生物,不但人類武器對它毫無用處,就連高達1300度的火山巖漿都奈何不了它。但哥斯拉並不是沒有弱點,在1954年版中,片中的主角芹澤博士與哥斯拉同歸於盡,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消滅哥斯拉的人類,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哥斯拉是一種兩棲類生物,在水中也能呼吸,1954年版,芹澤博士發明了一種能讓所有生物滅絕的「氧氣破壞裝置」,可將水中的氧氣在瞬間破壞,芹澤潛入水中,將氧氣破壞裝置啟動,終於使哥斯拉化為白骨葬身海底,實際上是憋死的。但芹澤卻擔憂氧氣破壞裝置遭到惡用,自行切斷安全繩與氧氣破壞裝置一起毀滅。
在2014年傳奇版《哥斯拉》中,由日本影星渡邊謙飾演的角色就叫芹澤博士,無疑又是向老版的致敬之處。
在歷代《哥斯拉》電影,也展示了這位大怪獸的相關弱點:
1.高壓電能夠制服哥斯拉,但自然界中的閃電則有相反作用;
2.化學元素鎘能夠減緩哥斯拉體內的核反應,也能傷害到哥斯拉。
3.在它的脊椎上有第二大腦,破壞這個大腦也可以殺死哥斯拉
4.哥斯拉體內的輻射火焰如果溫度過高超過自身熔點,就會自爆。
5.反核能量細菌(ANEB)雖不能殺死哥斯拉,讓可以降低它體內的放射性,讓它繼續休眠幾年。
但這些不靠譜的「弱點」在後續電影中已經完全不見了,官方幾乎捨去了這些設定,讓哥斯拉變得越來越完美,堅不可摧。當然也可以認為哥斯拉行動緩慢、智商不高也是它的弱點,另外哥斯拉還不會飛?錯,它可以利用口中噴射的輻射火焰當做助推器,相信我,我們的大怪獸真的起飛成功過。(文/夢見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