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大腦應該做做突觸修剪」,昨日由於評論裡隨口一說,引起不少家長追問「這個說法有發表在醫學雜誌上嗎?」,還有家長跑到交流群裡正兒八經提問了,說這個「太與時代不同了,有沒有理論依據?」,也有人問「怎麼進行突觸修剪」——看到這一系列問題讓我哭笑不得,忽然發現,自己挖了個坑,為了避免大家覺得我在胡說八道,今天就先填一下這個坑,做一點簡單的科普,別嫌棄我周末談科學哈
Synaptic Pruning,突觸修剪,一個神經科學裡頭的術語,你可以先理解為,「園丁修剪花園」,基本上這是腦科學家常用的比喻。另外,神經元的修剪,與小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有關,它不是你人為可以控制的,是一種大腦自然的生理變化。
兒童在出生後就具有幾十萬億個神經突觸,它們是神經元之間的一種連結結構,如果你去看模式圖,看上去有點像關節。看到連結,你自然會明白這是大腦傳遞信息必須的結構,很多人因此覺得神經元連接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聰明,很多早教機構大約就是這麼忽悠你的,你聽上去覺得很高大上,便很相信。
但其實沒有一個神經科學家說過「突觸越多,人越聰明」,沒有人!
要知道人類孩子到2-3歲的時候,大腦中的突觸已經達到1千萬億(一千兆)個了(對,你應該仔細想一想這個數字怎麼表達),但是成年人的大腦中只有100萬億個左右(100兆,保守估計)——這些數據是我的記憶,大家想要精確的,別去網上搜,可以去找期刊文獻。
也就是說孩提時代,突觸更多,怎麼後來變少了呢?
這不就是因為「突觸修剪」麼!所謂的修剪,跟「用進廢退」差不多,一些沒有形成突觸連接的神經元以及雖然有突觸可能不常用的,就會被修剪掉,你可以認為大腦時刻都在做這件事,甚至不只是兒童,成年人也一樣,所以有句話是我們腦科學領域的行話「人的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但是這僅僅是理論對不對,雖然有極少數事例支持這一理論,但是大部分人隨著年齡增大,還是該「退化」退化了,甚至很多人進了大學也就沒什麼學習能力了。
為什麼,因為不思考,不用腦,腦自然就「退化」了。
人們很早就已經發現了突觸修剪會從兒童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過去人們認為最重要的連結在3歲前形成,2-4歲達到頂峰(也有說6歲達到頂峰的,這不過是採用什麼樣的數據而已,大部分指2-4歲完成了絕大部分,後面還有零零星星佔比不多的),所以總體上可以認為6歲前,完成了最重要的神經元修剪,但後來(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發現在青春期前夕,神經元又會出現一波突觸增長,隨後開始重要的神經迴路重塑,也就是青春期前後基本完成最重要的「精修過程」,這種重塑大腦結構的過程,可以被理解是人有機會變得更聰明,思考更有效率,所以你們看,我強調14歲這個時間節點(14歲前孩子在數學學習上都還是有機會逆襲的)是有神經生物學理論支持的。
不,我必須還要附加一句,有機會逆襲,只要他們別變傻。
「什麼叫變傻?」有家長問過我。
我說:「不教就不會,也不會自己琢磨,就叫變傻。」
腦科學家們研究的無非是,修剪是怎麼發生的,機制是什麼,但是沒有人能告訴你,你讓孩子做什麼活動,他們的大腦能對應進行恰如其分的「修剪」,能修剪掉你指定區域的無用的突觸,這太荒謬了。
此外,凡是說做什麼什麼活動,就可以增加神經元突觸的,孩子就變聰明了,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首先,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其次大腦如何精修不是你人為能夠控制的,科學家還不能研究出你每天做什麼樣的活動,做多長時間,能讓一名孩子的大腦發生定向變化——相信這些說法的人,難道認為科學家是「神」嗎?
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其實是我昨日評論裡主要想說明的問題,大家想要權威期刊,我給你們找了,《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的一篇綜述,能翻牆的可以自己去找,花錢買,或者到文獻情報中心去查閱。
自閉症可能與突觸過剩有關,精神分裂可能與突觸修剪過度有關......應該很好理解,花園裡樹木雜草叢生,不修剪,自然影響生長,影響觀感,影響效率。
其實我也很多年沒有去關心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了,所以都是臨時找的文獻,不過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你可以從各種重要的期刊上查到,至於公眾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認為「與時代不符」,那可不就是因為某些不專業的商業化導向麼?
包括神經元越多越好?越多越聰明?這個哪來的結論?愛因斯坦的大腦也沒顯示比正常人神經元多啊,只不過某些腦區神經元密度高而已,實際上他的大腦異於常人的是神經膠質細胞多!過去有一些學術爭議,一些人認為是因為神經膠質細胞多,提供更多的營養支持,神經元間傳導效率也更高,所以愛因斯坦聰明;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愛因斯坦善於思考,大腦多用多用,神經膠質細胞就變多了......這其實無從評判,科學界沒有人能夠做活體實驗,不可能有人去觀察一個人(孩子),前面做了什麼,再去觀察觀察腦袋裡神經元細胞多了沒,突觸增長了沒,哪兒修剪了,哪兒沒有?
你每天給孩子提供什麼活動,是撿樹葉,還是聽音樂,是做了20分鐘數學題,還是玩了半小時泥巴,你是用這種方法讀繪本,還是哪種方法講故事,你給孩子報了多少門興趣班,這些會促進你孩子神經元生長嗎?突觸修剪高效合理嗎?科學家對此一點興趣也沒有,沒有人會去以及能去做這樣的人體實驗。
所以說,家長們應該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要能夠識別什麼是靠譜的話,什麼是不靠譜的。
好了,花了很大篇幅來科普,有科學精神的家長,完全可以根據我提供的關鍵詞自己去搜索查找證據,也可以持續關注進展動態,我就歇歇了~
今天本來延續昨天的內容,想講的是環境的豐富性可以促進大腦發育,這個發育有很複雜的機制,你其實並不能說什麼就是絕對好的,什麼就是絕對壞的。過於豐富也會搶奪注意力,也會造成「脫敏」,或者說「麻木」,也有可能喪失興趣,因為自認為「見多識廣」,看見啥也不稀罕了,這些道理成人都懂,只不過落到生活中,就沒有那麼清醒了。
我記得在許多許多年前就說過,小小孩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旅行,別認為旅行可以讓孩子變聰明,旅行除了滿足成人自己的虛榮心玩樂心以外,大約好處也就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比較融洽了(成天都在玩,哪能不融洽)。
說實話,每個月都出門旅行的,和你每天帶著孩子在樓底下花園裡,公園裡逛遊,沒什麼區別......前者不會變得更加聰明
本來想要展開更多講講旅行,講講環境的,不過前面寫了那麼多,後面沒有啥興致繼續說了,就把最關鍵的記錄一下吧。
一個孩子既要見多識廣,又要精通各門語言,要對各門學科都抱有興趣,還要善於社交,懂音樂,同時還得體育好,寫得出一手好作文,也能數理化精通,性格最好活潑開放,又能沉著冷靜,關心世界不夠,還要具有人格魅力......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成人不是在養「一個孩子」,「一朵花」,而是想把許多孩子的特點都融匯到一個孩子身上,內心想養「一座繁茂的花園」,要什麼,有什麼。
雖然很多家長,看我掰開來細說時,會認為有道理,但是一旦回到生活中,還是會覺得這樣做那樣都是必要的,需要更多資源,需要提供孩子更多條件來促進他們成長,因為為社會所迫......
孩子可能就是在如此「繁茂的環境」中枯萎的,慢慢變得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慢慢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被社會同化,慢慢變成另一個成人,甚至還不如老一輩的人。
是不是興趣少一點會比較好呢?我在反思這個問題。兒童期到底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昨天我說的是「追求自己興趣的熱情」,我想他們應該在兒時有過「滿懷熱情」的經驗,但是不需要很多,不需要在許多方面都有這樣的經驗(這也不可能)。
可能孩子的生活更應該體現出一種「二元對立」,一方面是他們追逐自己的興趣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在「寂靜」的世界中享受安靜的時光。
這種「寂靜」是他們不需要為他人做什麼,不需要關注成人的目光,不需要取悅成人,不需要每天都期待成人的表揚,認可,讚許,他們應該有獨處的時間,空想的時間,發呆無聊的時間;對於成人來講,也是一樣,不需要考慮他人的目光,不需要思考今天是不是要拍張照片po出去,不需要想這個畫面美不美,po出去有沒有人看,不需要列清單,不需要比較別人的計劃與自己的,孩子和成人都不需要去思考「別人有啊,我是不是也應該有」的問題。
也許回歸「寂靜」,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選擇,孩子們或許會聽見和看見更多東西,更多事物表象下的東西,看見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聽見內心種子萌芽的聲音。
可能因為「寂靜」,能給孩子力量,能察覺世界有許多未知,能在不確定的將來始終保持一種熱情去探尋,那些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要回歸這樣一種「寂靜」的生活,也許真的需要的不只是信念,更是一種信仰。
雖然不要太滿,我覺得還是不能停止思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