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隨筆】繁茂與寂靜

2021-01-19 大陸的星辰大海

「神經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大腦應該做做突觸修剪」,昨日由於評論裡隨口一說,引起不少家長追問「這個說法有發表在醫學雜誌上嗎?」,還有家長跑到交流群裡正兒八經提問了,說這個「太與時代不同了,有沒有理論依據?」,也有人問「怎麼進行突觸修剪」——看到這一系列問題讓我哭笑不得,忽然發現,自己挖了個坑,為了避免大家覺得我在胡說八道,今天就先填一下這個坑,做一點簡單的科普,別嫌棄我周末談科學哈


Synaptic Pruning,突觸修剪,一個神經科學裡頭的術語,你可以先理解為,「園丁修剪花園」,基本上這是腦科學家常用的比喻。另外,神經元的修剪,與小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有關,它不是你人為可以控制的,是一種大腦自然的生理變化。



兒童在出生後就具有幾十萬億個神經突觸,它們是神經元之間的一種連結結構,如果你去看模式圖,看上去有點像關節。看到連結,你自然會明白這是大腦傳遞信息必須的結構,很多人因此覺得神經元連接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聰明,很多早教機構大約就是這麼忽悠你的,你聽上去覺得很高大上,便很相信。


但其實沒有一個神經科學家說過「突觸越多,人越聰明」,沒有人!


要知道人類孩子到2-3歲的時候,大腦中的突觸已經達到1千萬億(一千兆)個了(對,你應該仔細想一想這個數字怎麼表達),但是成年人的大腦中只有100萬億個左右(100兆,保守估計)——這些數據是我的記憶,大家想要精確的,別去網上搜,可以去找期刊文獻。


也就是說孩提時代,突觸更多,怎麼後來變少了呢?


這不就是因為「突觸修剪」麼!所謂的修剪,跟「用進廢退」差不多,一些沒有形成突觸連接的神經元以及雖然有突觸可能不常用的,就會被修剪掉,你可以認為大腦時刻都在做這件事,甚至不只是兒童,成年人也一樣,所以有句話是我們腦科學領域的行話「人的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但是這僅僅是理論對不對,雖然有極少數事例支持這一理論,但是大部分人隨著年齡增大,還是該「退化」退化了,甚至很多人進了大學也就沒什麼學習能力了。


為什麼,因為不思考,不用腦,腦自然就「退化」了。


人們很早就已經發現了突觸修剪會從兒童期一直持續到青春期,過去人們認為最重要的連結在3歲前形成,2-4歲達到頂峰(也有說6歲達到頂峰的,這不過是採用什麼樣的數據而已,大部分指2-4歲完成了絕大部分,後面還有零零星星佔比不多的),所以總體上可以認為6歲前,完成了最重要的神經元修剪,但後來(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發現在青春期前夕,神經元又會出現一波突觸增長,隨後開始重要的神經迴路重塑,也就是青春期前後基本完成最重要的「精修過程」,這種重塑大腦結構的過程,可以被理解是人有機會變得更聰明,思考更有效率,所以你們看,我強調14歲這個時間節點(14歲前孩子在數學學習上都還是有機會逆襲的)是有神經生物學理論支持的。


不,我必須還要附加一句,有機會逆襲,只要他們別變傻。


「什麼叫變傻?」有家長問過我。


我說:「不教就不會,也不會自己琢磨,就叫變傻。」


腦科學家們研究的無非是,修剪是怎麼發生的,機制是什麼,但是沒有人能告訴你,你讓孩子做什麼活動,他們的大腦能對應進行恰如其分的「修剪」,能修剪掉你指定區域的無用的突觸,這太荒謬了。


此外,凡是說做什麼什麼活動,就可以增加神經元突觸的,孩子就變聰明了,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首先,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其次大腦如何精修不是你人為能夠控制的,科學家還不能研究出你每天做什麼樣的活動,做多長時間,能讓一名孩子的大腦發生定向變化——相信這些說法的人,難道認為科學家是「神」嗎?


突觸不是越多越好,其實是我昨日評論裡主要想說明的問題,大家想要權威期刊,我給你們找了,《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的一篇綜述,能翻牆的可以自己去找,花錢買,或者到文獻情報中心去查閱。



自閉症可能與突觸過剩有關,精神分裂可能與突觸修剪過度有關......應該很好理解,花園裡樹木雜草叢生,不修剪,自然影響生長,影響觀感,影響效率。


其實我也很多年沒有去關心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了,所以都是臨時找的文獻,不過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你可以從各種重要的期刊上查到,至於公眾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認為「與時代不符」,那可不就是因為某些不專業的商業化導向麼?


包括神經元越多越好?越多越聰明?這個哪來的結論?愛因斯坦的大腦也沒顯示比正常人神經元多啊,只不過某些腦區神經元密度高而已,實際上他的大腦異於常人的是神經膠質細胞多!過去有一些學術爭議,一些人認為是因為神經膠質細胞多,提供更多的營養支持,神經元間傳導效率也更高,所以愛因斯坦聰明;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愛因斯坦善於思考,大腦多用多用,神經膠質細胞就變多了......這其實無從評判,科學界沒有人能夠做活體實驗,不可能有人去觀察一個人(孩子),前面做了什麼,再去觀察觀察腦袋裡神經元細胞多了沒,突觸增長了沒,哪兒修剪了,哪兒沒有?


你每天給孩子提供什麼活動,是撿樹葉,還是聽音樂,是做了20分鐘數學題,還是玩了半小時泥巴,你是用這種方法讀繪本,還是哪種方法講故事,你給孩子報了多少門興趣班,這些會促進你孩子神經元生長嗎?突觸修剪高效合理嗎?科學家對此一點興趣也沒有,沒有人會去以及能去做這樣的人體實驗。


所以說,家長們應該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要能夠識別什麼是靠譜的話,什麼是不靠譜的。


好了,花了很大篇幅來科普,有科學精神的家長,完全可以根據我提供的關鍵詞自己去搜索查找證據,也可以持續關注進展動態,我就歇歇了~


今天本來延續昨天的內容,想講的是環境的豐富性可以促進大腦發育,這個發育有很複雜的機制,你其實並不能說什麼就是絕對好的,什麼就是絕對壞的。過於豐富也會搶奪注意力,也會造成「脫敏」,或者說「麻木」,也有可能喪失興趣,因為自認為「見多識廣」,看見啥也不稀罕了,這些道理成人都懂,只不過落到生活中,就沒有那麼清醒了。


我記得在許多許多年前就說過,小小孩其實不需要那麼多旅行,別認為旅行可以讓孩子變聰明,旅行除了滿足成人自己的虛榮心玩樂心以外,大約好處也就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比較融洽了(成天都在玩,哪能不融洽)。


說實話,每個月都出門旅行的,和你每天帶著孩子在樓底下花園裡,公園裡逛遊,沒什麼區別......前者不會變得更加聰明


本來想要展開更多講講旅行,講講環境的,不過前面寫了那麼多,後面沒有啥興致繼續說了,就把最關鍵的記錄一下吧。


一個孩子既要見多識廣,又要精通各門語言,要對各門學科都抱有興趣,還要善於社交,懂音樂,同時還得體育好,寫得出一手好作文,也能數理化精通,性格最好活潑開放,又能沉著冷靜,關心世界不夠,還要具有人格魅力......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我有時候真的覺得,成人不是在養「一個孩子」,「一朵花」,而是想把許多孩子的特點都融匯到一個孩子身上,內心想養「一座繁茂的花園」,要什麼,有什麼。


雖然很多家長,看我掰開來細說時,會認為有道理,但是一旦回到生活中,還是會覺得這樣做那樣都是必要的,需要更多資源,需要提供孩子更多條件來促進他們成長,因為為社會所迫......



孩子可能就是在如此「繁茂的環境」中枯萎的,慢慢變得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慢慢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慢慢被社會同化,慢慢變成另一個成人,甚至還不如老一輩的人。


是不是興趣少一點會比較好呢?我在反思這個問題。兒童期到底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昨天我說的是「追求自己興趣的熱情」,我想他們應該在兒時有過「滿懷熱情」的經驗,但是不需要很多,不需要在許多方面都有這樣的經驗(這也不可能)。


可能孩子的生活更應該體現出一種「二元對立」,一方面是他們追逐自己的興趣的熱情,另一方面是在「寂靜」的世界中享受安靜的時光。


這種「寂靜」是他們不需要為他人做什麼,不需要關注成人的目光,不需要取悅成人,不需要每天都期待成人的表揚,認可,讚許,他們應該有獨處的時間,空想的時間,發呆無聊的時間;對於成人來講,也是一樣,不需要考慮他人的目光,不需要思考今天是不是要拍張照片po出去,不需要想這個畫面美不美,po出去有沒有人看,不需要列清單,不需要比較別人的計劃與自己的,孩子和成人都不需要去思考「別人有啊,我是不是也應該有」的問題。


也許回歸「寂靜」,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選擇,孩子們或許會聽見和看見更多東西,更多事物表象下的東西,看見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聽見內心種子萌芽的聲音。


可能因為「寂靜」,能給孩子力量,能察覺世界有許多未知,能在不確定的將來始終保持一種熱情去探尋,那些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要回歸這樣一種「寂靜」的生活,也許真的需要的不只是信念,更是一種信仰。


雖然不要太滿,我覺得還是不能停止思考。


(完)



相關焦點

  • 北美票房|《寂靜之地》重奪榜首,《狂暴巨獸》位居第二
    《狂暴巨獸》中國大陸電影海報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導美媒稱,剛剛過去的北美周末票房榜又是口碑與純明星魅力之爭,口碑爆棚之作《寂靜之地》再次與德韋恩·約翰森的《狂暴巨獸》齊頭並進。據美聯社4月22日報導,根據22日出爐的電影公司估算數據,《寂靜之地》進帳2200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3元——本網注),位居榜首,而《狂暴巨獸》拿下2100萬美元,屈居第二。不過等到23日最終結果公布後,排名可能反轉。報導稱,儘管如此,約翰·卡拉辛斯基的《寂靜之地》仍堪稱一個小奇蹟。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幸賴豐家人及《豐子愷集》主編鐘桂松先生的大力支持,這本《緣緣堂隨筆》(足本)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緣緣堂隨筆》(足本),是迄今為止市面上最全、最純粹的《緣緣堂隨筆》集,收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續筆》,另附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還我緣緣堂》《辭緣緣堂》,共計108篇散文,並16幅精美插圖,向讀者完整呈現豐子愷散文的獨特藝術魅力。
  • 寂靜之地劇情解析 被評為2018年必看電影佳作有多好看
    由約翰·卡拉辛斯基執導並與好萊塢女星艾米莉·布朗特共同主演的驚悚電影《寂靜之地》已於4月6日正式在北美上映【國內什麼時候上映?內地上映時間】,並於同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首映禮。北美開畫之後收穫強勢口碑,以5000萬美元問鼎首周末票房冠軍,寂靜之地有多好看?爛番茄網站評分、北美影評人口碑揭開。
  • 年度最佳恐怖片《寂靜之地》也有硬傷
    約翰·克拉辛斯基和艾米莉·布朗特的恐怖新片《寂靜之地》本周終於在國內上映, 自從在 SXSW電影節首次亮相以來, 該片在海外持續好評如潮, 因其對看似典型的怪物電影題材獨特又細膩的處理方法而獲得了普遍讚譽。
  • 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今之隨筆,雖然不拘長短,卻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學問、才情;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念妙筆寫來,或闡主張抒情感,或笞時弊斥奸佞,或犀利諷刺,或溫婉囑告。正因如此,隨筆成為眾人喜愛的一種文體,無論報紙雜誌還是網絡新媒體,多有刊登,讀來既方便快捷,又怡情獲益。究其淵源,它們都來自漢魏以降的筆記體。
  • 重慶工程職院教師葉正泉:駐村一年多 寫下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
    「我由山村之外的思索者,轉變成山村內部的組成者,脫貧攻堅之後的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一本近5萬字的《駐村扶貧隨筆》記錄著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葉正泉奔赴雲陽縣棲霞鎮吉平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所經歷的駐村扶貧故事。
  • 【邏輯寂靜考古真題】火星人入侵
    今天,我們的每日一題來做一道寂靜考古還原的原題。實際上,常聽東哥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我個人是不喜歡也不推薦大家把verbal寂靜當做備考中的重頭戲的。總的來說,倖存者偏差使得中國考生過於高估寂靜的實際好處,而低估寂靜的反噬風險。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實際上被寂靜反噬的童鞋遠遠多於得到寂靜幫助的童鞋。這事兒後面有機會我專門寫文章說明一下。
  • 散文隨筆:林間的鳥自在於鳥的世界或呼朋引伴或自吟自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春詩刊,ID:qcsk200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散文隨筆:林間的鳥,自在於鳥的世界,或呼朋引伴,或自吟自樂,幸福快樂於它們的世界叢林深處(外一篇)文
  • 關於《寂靜的春天》 他們如是說
    ――中國著名環保活動家:梁從誡 《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 一九九二年,一個由傑出美國人組成的小組推選《寂靜的春天》為近五十年來最具有影響力的書。
  • 《寂靜之地》驚悚恐怖片,帶你看男主一家如何躲避致命生物的追擊
    口碑作品寂靜之地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了一股驚悚片浪潮,爛番茄的新鮮度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十多,在北美上映之後,直接拿下了首周末的票房冠軍,最有噱頭的還是影片的設定,內地版的海報,將它寫在日期的旁邊,電影構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末日世界,陌路不明且強大的生物入侵人類,讓人類幾乎全部滅絕,倖存下來的人類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
  • 《寂靜的地球》
    雅克是一位電網研究所的研究員,這一天他早晨醒來卻發現周圍死一般寂靜。他驅車來到小鎮加油,這裡一個人都沒有,快要燒乾的水壺、明明被佔用卻沒人的衛生間,以及橫在馬路中央的貨車,種種跡象表明,小鎮上的人在某一瞬間人間蒸發了。 接著雅克來到城市,這裡同樣給人一種無人生還的感覺,甚至很多地方都被燒成廢墟,一副末日場景。
  • 發現美麗的,龍船花與繡線菊花,花朵繁茂很迷人
    它的花朵繁茂。每天都能看到朵朵花兒都在爭先恐後的開放,看起來就好像花海,美麗動人。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寂靜之地2》再演驚悚「無聲末世」
    不能發出任何聲響,否則就有可能被怪物抓走,時隔兩年,主打「無聲末世」驚悚設定的好萊塢影片《寂靜之地2》確定即將引進國內。該片延續了前作的主創陣容,由約翰·卡拉辛斯基執導,在上一部中飾演一家人的艾米莉·布朗特、米莉森·西蒙斯、諾亞·尤佩將攜手回歸。影片已定於3月20日北美上映,國內上映日期暫未公布。
  • 經歷過寂靜的春天,仍覺春山尚好
    她一邊在京都讀著書,一邊寫些介紹京都風物的散文隨筆,京都藉由她的文字,多了一條讓更多湖南人了解的通道。多數時候,我們在這條通道看到的,是些美好的事物,例如古董字畫店、舊書店、茶鋪,例如白玉蘭、梅花、櫻花、杜鵑等等。「門外暖簾,春夏秋季為茶綠色,冬季為深茶色。門內茶香四溢,牆邊木架堆滿碩大陶製茶罐。櫃檯小白瓷碗內裝有各種樣茶。
  • 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迅隨筆集《阿迅》暢銷
    朱迅近影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朱迅撰寫的隨筆集《阿迅》,因文筆流暢、故事真實生動感人成為圖書市場暢銷書。自2018年4月出版後,目前已經是第七次印刷。朱迅隨筆集書封《阿迅》是朱迅親筆的隨筆集,記錄了她從出國到歸來、從童星到清潔工、從花瓶到花旦、從「海待」到「接盤俠」的悲歡記憶。才華洋溢的朱迅既能主持,又會寫書,還會寫歌唱歌。今年6月,朱迅寫的第一首歌曲《你是我的光》在網絡上一發布,立即走紅。
  • 周末來漢中玩雪啦!
    情人谷的冷杉林寂靜無聲 在雪花的渲染下 猶如一副唯美的雪林山谷圖 周末天氣晴好 正是與家人、朋友出遊的好時機 快來留壩紫柏山嗨玩吧!
  • 《寂靜之地2》發布新海報 艾米莉·布朗特持槍護子
    《寂靜之地2》發布新海報 艾米莉·布朗特持槍護子 時間:2020.02.1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分享到:
  • 居然沒有任何聲音,吞噬聲音的SCP-1638寂靜
    SCP-1638寂靜的外表SCP-1638寂靜的外表是一片大森林,其直徑約為5公裡。不過奇怪的是SCP-1638寂靜出現的地方,是SCP基金會之前一位高級研究員的墓地。後來我們對墓地進行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奇怪的問題。SCP-1638寂靜內部的樹木主要是桉樹和松樹,同時還存在一支蝴蝶種群。
  • 《寂靜之地》影評:在困境中要有效思考
    這部讓整個影院都變成寂靜之地的電影除過在故事情節上吸引人外,還在緊張壓抑的氛圍之下帶給人感動,教會我們成長。這就是影片《寂靜之地》。一個大規模的入侵行動,讓地球幾乎全部被毀滅,倖存的這一家人過著安靜無聲的生活,因為一發出聲音就會被怪物抓走。《寂靜之地》中的家庭必須時時保持安靜,這一家人必須搞清楚哪些聲音可以發出,哪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