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工業化的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狀態,林林總總的工業設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環境問題,包括溫度的顯著變化,天氣霧霾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等,在給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依賴於生態環境生活的動物,它們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很多物種的數量急速下降,甚至瀕臨滅絕。
在著名的《動物世界》中,由攝影師保羅.尼克倫在加拿大巴芬島拍攝的白極熊快餓死事件,引起了全球人民的廣泛熱議,在鏡頭中可以看到有一隻瘦骨累累,孱弱無力的北極熊,在旁邊的一隻破舊的鐵皮垃圾桶中艱難地找尋食物。
找不到可以進食的東西後,又開始啃一隻廢棄的雪橇,然後跌跌撞撞地向前行走,最後終於支撐不住,躺倒在地上,靜靜地一動不動,貌似是在等待死亡的到來,這一幕讓很多人流下了心痛的眼淚,攝影師並沒有放下手中的攝像機,去幫助眼前這隻因為飢餓而失去力氣的北極熊,而是讓這只可憐的北極熊自生自滅,最終走向死亡,失去生命。
很多人指責攝影師為什麼光顧著拍攝,而不去拯救北極熊的生命。但其實按照加拿大的法律,私自給野生動物投食是犯法的,這也是全球大部分國家都贊同的做法。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怕人類給野生動物投毒,北極熊在食物極度匱乏的條件下,身體機能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虛弱,很容易出現飢不擇食的情況。很多獵人藉此餵食北極熊有毒的食物,從而獵殺北極熊牟取暴利。
二是怕破壞野生動物的食物鏈,一旦人類開始向北北極熊投食的話,就會改變北極熊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如果它們養成向人類獲得食物的習慣,它們可能就不會去捕食了,那麼那些被投食之後的北極熊,不被人類注意到的北極熊,就更加容易餓死了,最終還是改變不了北極熊的悲慘命運。北極熊主要的獵物就是海豹,它們一頓飯就要吃很多的食物,據統計,每年被北極熊吃掉的海豹佔百分之四十四,所以北極熊維持著海豹的數量。所以如果北極熊長期依賴人類食物,就會失去它們作為野獸主動覓食的本能,它們將食物的依賴轉向人類,可能會經常出現在人類住宅區,這對人類來說也是潛在的威脅,
三是北極熊是大型肉食型動物,當他們處於一種缺乏食物的狀態下,其迷失的本能會大大增加,頭腦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大大減弱,如果人類貿然給北極熊投食,它們很可能會把人類當成食物目標,從而傷害到人類,所以為了人類安全,禁止給野生動物餵食也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保護。
但也有觀點認為,北極熊是瀕危的動物,投食一兩次話也是可以的,不僅可以挽救北極熊的生命,也不會造成北極熊的生態鏈破壞,而且生態圈本身是人類破壞的,現在人類幹預北極熊的食物問題不是理所當然的嘛。這種觀點表面上是有道理的,但是這樣想的人立足當下,並沒有深層次考慮,僅僅以為拯救了北極熊的生命就完事安穩,其實不是的,任何問題都是兩面性的,雖然人類破壞了生態環境,但是摻和生態圈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可能會出現彌補一方傷害一方或者更多方的問題,食物鏈是層層相扣的,生物鏈的這種屬性決定著每種動物的數量和生存資源,同時伴隨著生態圈的蝴蝶效應,所以單單彌補一方,改變的可能是整個食物鏈,將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涉及到動物圈的生存空間,食物資源等方方面面,這些都不是人類可以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大自然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規則秩序,我們人類做的就是尊重和敬畏大自然的規則秩序,儘可能地減少環境汙染,保護瀕危物種,而不是通過臆想的手段,站在上帝的視角,去拯救動物。
但是,造成北極熊這種後果的,恰恰就是因為人類。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為什麼在為人類自己謀福利的時候傷害到了無辜的它們,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又是什麼,我們應該從根源上進行改變,從長遠上進行預防和改變,大自然不會無條件地縱容人類對其進行破壞,總有一天,人類欠下的債,都要還回去的,畢竟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其實,保護瀕危動物,不單單是專家團隊和技術人員的職責,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從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方向出發,我們應該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 生態圈包含著每一條生命,人類也不例外。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但願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全球的溫室效應不再加重,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北極熊有了充足的食物,可愛又能吃的它們,再也不會在垃圾桶裡找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