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妍@邊界計劃
編輯 | 王藝瑾
近年來,消費電子元件微型化和複雜化的趨勢對工業質檢的精度、準確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國內逐漸攀升的人工成本也加速了「機器替人」的趨勢。
目前,PCB、FPD、半導體、光伏、汽車電子等行業都逐漸在用自動光學檢測技術(AOI,全稱Auto Optical Inspection)替代人工目檢。而以往的AOI設備主要來自國外,在運輸成本和本土化服務等方面尚未滿足國內企業的需求。這種情況為「國產替代」創造了市場空間。
36氪近日接觸到的「中科慧遠」是國內一家可以實現AOI全套實機生產的工業外觀精密檢測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孵化,並獲得中科院自動化所及政府基金的千萬級投資,還在2018年獲得聯想創投和丹華資本的Pre-A輪融資,在2019年獲得中科創星的千萬級A輪融資、某政府基金的過億元投資。
該公司CEO張武傑告訴36氪,計算機視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尺寸量測、與機械臂抓取相配合的引導定位、精密對位、外觀檢測這四個領域,而中科慧遠選擇了外觀檢測領域,現階段的核心產品集中在手機蓋板檢測。
該公司在去年9月研發完成了蓋板玻璃成品檢測設備、白片檢測設備、絲印在線品控設備和高精度3D玻璃背蓋檢測設備,並從今年開始批量出貨。該公司還從今年開始研發顯示面板的來料檢驗、貼合檢驗、顯示模組檢驗和玻璃邊緣檢驗設備,並計劃明年將產品線拓展至非3C領域。
談及為何一開始要做手機蓋板外觀檢測,張武傑表示,首先,和汽車等行業相比,手機行業的體量足夠大;同時,以往手機玻璃蓋板都是人工檢驗,但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人員培養周期又長,還存在人眼疲勞引起的誤檢漏檢造成後續返工等問題。與之相比,中科慧遠的自動化檢測設備可以在解放人力的同時,為企業降本增效。
具體來說,以往人工檢測效率是每天1000-1200片,而中科慧遠的機器檢測效率可達到每天4萬-4.5萬片,且出貨品質相對穩定,能保證實時交付。
此外,張武傑表示,在外觀檢測領域,手機玻璃蓋板的檢測難度很高,因為它透明、高反光、受環境幹擾大、對缺陷的容忍度低、對檢測精度要求高。這意味著,攻克手機玻璃蓋板檢測之後,會更容易把技術復用和延伸到精密製造和高端裝備等領域。而中科慧遠之所以能把這事兒做成,是因為其核心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相關技術領域已經積累多年經驗、並花了三年時間深入產業內部。
目前,中科慧遠的客戶包括伯恩光學和京東方等玻璃蓋板或面板領域的頭部企業。張武傑預計,他們今年底的合同訂單額可達五六千萬,明年收入可達一億,其客戶一般可以在1到1.5年時間內收回設備的購買成本。
中科慧遠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正濤博士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精密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學家徐德博士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顧慶毅是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專家、曾任廣島大學副教授;CEO張武傑是連續創業者,曾創立北京蘭瑾科技有限公司。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