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米2-2戰平羅馬。
客場打聯賽第三,且開場就丟球的前提下能全身而退,結果上看,不能算是兩手空空。
但2-1領先到86分鐘,全隊比對手多跑4公裡,付出球員受傷或體能透支的代價,卻未能砍落3分,當然會令失望、苦澀、不爽的情緒發酵。
義大利德比戰前,國米被人上了一課:以這支國米的兵員特點、戰術框架、門將狀態和應變水平,想著比分領先就死守,此路不通,如同自殺。
不妨將此戰分為三個比賽時段。
第一個時段是前25分鐘,雙方互有攻守,都有過得分機會。羅馬隊門將狀態更好一些,所以紅狼軍1-0領先。
第二個時段是25分鐘到63分鐘。
羅馬隊率先做出調整,減少中場控球,全隊後撤,反擊時不再多人壓上,始終在後場留著足夠兵員注重防守,擺出一幅「防守反擊」的態勢。
領先後回撤打反擊,這很正常。但羅馬隊這種改變,正對了國米胃口。
一年多來,藍黑軍無數次證明,只要上了大戰惡戰,國米一定是傳球精度更差、腳下活相對不細的那一方。
所以藍黑軍打強隊的最大問題一直是:推進差。
也就是說,國米如果能把球經常打到進攻三區,是有能力創造機會的,問題在於,現行戰術體系下,現有中場球員配置,把球推進上去太過困難。
在比賽中段,羅馬隊的打法策略令國米推進不再是難題,這一階段國米打出一波進攻高潮,在38分鐘時間裡合計射門11次,從0-1追為2-1,而同期羅馬隊沒有一次實質性的攻門。
隨後比賽進入第三個時段。國米取得領先後,開始回撤防守。
領先了,加強防守,這當然沒錯。
但問題在於,一頓操作猛如虎,國米防守沒有加強,進攻能力卻徹底失去,孔蒂換上的三名球員,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國米換下了勞塔羅,換下了阿什拉夫,只在前場保留了一個獨木難支的盧卡庫。
於是進攻偃旗息鼓。
而孔蒂換上來的三名球員,表現慘不忍睹。
佩裡西奇,踢了18分鐘比賽(算補時),不說射門、過人、傳威脅球了,就只有1次傳球,還傳丟了。
科拉羅夫踢了13分鐘(算補時),也是只有1次傳球,直接傳給了對手。
加利亞爾迪尼13分鐘有1次傳球。
換上來的三名球員相加,44分鐘比賽,3次傳球,還2次傳丟。所以在比賽最後半小時,國米連一次射門機會都製造不出來,讓羅馬隊打出一波射門數7-0的小高潮,痛失好局。
從比賽中段射門數11-0,到最後射門0-7,國米深刻的感悟到:在現有框架內,如果國米失去了反擊能力,所謂的「防守反擊」變為「死守無反擊」,是根本守不住的。
這問題不是一次兩次出現。
從上賽季打巴薩、尤文、多特蒙德等隊,到本賽季打拉齊奧,打斯佩齊亞,打羅馬……國米幾次領先後放棄進攻擺大巴,都是被摁住暴揍,或是完勝變險勝,或是葬送優勢,能順順噹噹保住三分的比賽屈指可數。
教訓不止一次的上演,理當銘記在心。
從國米大帥的賽後發布會來看,他認為國米最後時刻慘遭圍攻的原因,不是因為過於保守,不是因為換人失當,而是因為7天內第3場比賽所產生的體能問題。
當然,他說了些什麼,認不認錯,這根本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能不能知錯,能不能改錯。國米需要的教頭,並不是去發布會上念檢討的,而是在教訓之後,能讓球隊變強的。
各界期待,國米在義大利德比戰前被這樣上一課,能夠有所感悟。
打個羅馬隊,都是「慫者必送」,上了義大利德比,希望國米能夠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