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神秘的,原始森林算一個,海洋也算一個。
尤其是後者,不被我們所知的東西太多太多。
人類的生理特性和海水屬性互相衝突,導致探索海洋的苦難重重,即便是裝備高科技的勘探設備,那動輒上萬米的極度深海依然無法觸及。
因此,也造成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無限遐想。
經常在奧克蘭附近海灘玩耍的亞當一家,就和未知的海洋生物不期而遇了。
透明,軟癱,圓形,黏糊糊的……果凍?
來自紐西蘭的亞當和家人在海邊遛彎時,突然瞧見不遠處金黃的沙灘上出現不同色彩的斑點,跑進一看,一臉問號,這是什麼?
兩個孩子也饒有興致地圍繞一旁,仔細的觀察。
如我們所見,這一攤看似葡萄味果凍的東西,就像沒了力氣一樣癱軟在沙灘上,除了中間厚重的紫色,逐漸向外圍變淡。
大人壯著膽子戳了兩下,它沒有任何反應,便壯著膽子將其反轉了過來。
可以看到和另一面的光滑不同,此面有大小錯落有致的隔斷,之所以中間顏色深,是它向內聚集了許多泡狀的紫色「色囊」。
這到底是什麼?
不確定它是不是有毒,所以一家人匆忙拍照後離開,後來經過網絡發酵,紐西蘭國家水資源研究所的研究院安娜給予了專業的解釋。
這是被衝上海岸的獅鬃水母,幸虧死亡多時,否則你們可能就跟地球說拜拜了。
全球第一長!不僅長還很毒!
獅鬃水母因其身體長有超級多、超級長的觸手,在海洋中形象酷似獅子的鬃毛而得名。
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水母,它整個軀體有兩米之長,超過150多條觸手,每一條都在35米左右(不超過40米)。
在已知的地球所有生物中,它的手又多又長,足可傲視群雄。
要知道,藍鯨的身體也不過33米。
而且,你以為人家的觸手只是夠長而已嗎?
當然沒這麼簡單。
它的每一條觸手都能夠釋放劇毒!
獅鬃水母的毒目前沒有解藥,只是因活動地域和人類沒有多大衝突,所以很少會發生獅鬃水母殺人的記錄。
但研究表明,它的毒液和人體發生反應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紅腫過敏,血壓紊亂,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是死亡。
所以,在海洋中能夠與它相遇,一定要保護好裸露的皮膚,不要和它的觸手想碰觸。因為獅鬃水母觸手上面布滿了極其微小的刺,稍稍一碰皮膚就能夠瞬間劃破中毒。
若干年前,美國布希爾某處海灘發現了被曬至半乾狀態的巨型獅鬃水母,數百位參與觀察、研究的老百姓和專業人士,都因為沒有戴手套直接接觸死去多時的水母,而被刺傷進了醫院。
幸而死去的獅鬃水母毒性大減。
雖然它能在海洋中橫著走,但為了生存,為了活著,獅鬃水母也是時常遊走在生死邊緣。
每一次進食都容易獻出生命
獅鬃水母只能靠吃比它小的水母,或者小魚小蝦浮遊生物等為食。
可是,它是一隻毫無機動性可言的大胖子。
瞎有一個大個頭,卻沒有跑的快的能力,在海洋中的速度比烏龜還不如。
基於這個大短板,導致它的吃飯很成問題。
能夠為它所吃的小型水母品種,多多少少都跑的比它快,所以,吃小型水母就像我們偶爾下館子,屬於改善生活,平日裡吃的最多的還是小魚小蝦微小的水生物。
不要瞧不起小魚小蝦,獅鬃水母還就時長敗在它們的手裡。
因為只有在潛水海域才能遇到超小型水生物,量多質優,張開嘴可勁兒吞就行。但是,潛水海域對於如此龐然大物來說,有潛在的危險。
遇到漲潮或大風大浪,失去了海水的庇護,獅鬃水母很容易被衝上沙灘。開篇那一隻足以說明此狀況。
這種形狀的生物被衝上沙灘,其結果不必多說,生還的概率幾乎為零,多半都會被曬成幹,甚至被曬化。
海蜇屬於水母,但能吃的不多
全世界已知的水母品種超過200多,這其中就包括海蜇,它屬於水母下的一個分類。
幾乎所有的水母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海蜇也不例外。
海蜇有毒為什麼我們人類還要吃?
因為海蜇的口感很獨特,咬在嘴裡咯吱咯吱,深得一群人的喜愛,加上它除了一點蛋白質以外幾乎都是水分,幾乎零脂肪零碳水,更是減肥人群的寵兒。
人類食用海蜇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尤其是整個亞洲地區,將海蜇的吃法發揚光大,推向全球。
益處多多,好處多多,區區一點毒素又算什麼呢?而且,大多數海蜇的毒素都會隨著生命的消失而殆盡。
死亡的海蜇體內毒素殘留不會超過二三十小時,過後會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不見。
但是,根據現代工業的要求,海蜇的捕捉並不能等其死亡後毒自然消失,要更加快速的裝車處理運往各地。
所以,捕捉海蜇時都會全副武裝,避免其觸角碰到皮膚即可。
目前已知海洋生物的種類在21萬左右,而實際上的數量值很可能要多出10倍。
所以說,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並不夠,探索未知的旅程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