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自8月27日起,在短短半個月內,東北三省接連遭遇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第10號颱風「海神」的「三連擊」,時間之短、數量之多,歷史罕見。
東北上次遭遇颱風三連擊是1985年8月,8506、8508、8509三個颱風跑到東北,「那一年東北的損失很大」中國氣象頻道氣象分析師信欣1日在微博上分析,今年東北頻繁受颱風影響的原因是「今年副高不正常」。
近期,副熱帶高壓和常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北,引導颱風北上,同時副熱帶高壓強度也較常年同期偏強,所以颱風北上的時候無法東折,只能一路向北,接連影響到東北地區。
為了更立體地了解颱風,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颱風的結構:
在雲體結構上,颱風可分為雲牆區、外圍雲帶和颱風眼。颱風眼通常在颱風中心平均直徑約為40公裡的圓面積內。由於颱風眼外圍的空氣旋轉得太厲害,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氣不易進入到颱風的中心區內,因此颱風眼區就像由雲牆包圍的孤立的管子。它裡面的空氣幾乎是不旋轉的,風很微弱。
按照氣流分布狀況,可分為低空流入層、中間上升層和高空流出層。颱風橫截面近似圓形,直徑約幾百公裡至上千公裡;垂直高度,平均為十幾公裡。(附註:颱風雲團在地圖上約佔幾個到十幾個緯距,1緯距約為110公裡)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
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颱風與颶風的區別
颱風和颶風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不同地域稱呼不同,它們都屬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但產生於不同的海域,被不同的國家用了不同的稱謂。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稱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颶風,而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颱風。在習慣性稱呼上,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稱呼是颱風。
颱風小知識
2020年第8號颱風巴威,英文名稱:Bavi,編號2008,名稱來源越南,含義:越南北部一山名。2020年第9號颱風美莎克,英文名稱:Maysak,編號2009,名稱來源柬埔寨,含義:一種樹。2020年第10號颱風海神,英文名稱:Haishen,編號2010,名稱來源中國,含義:神話中的大海之神。2020年第11號颱風紅霞,英文名稱:Noul,編號2011,名稱來源朝鮮,含義:日落時紅色的天空。繼10號超強颱風「海神」過後,近期又有新的颱風胚胎生成。據中央氣象臺預計,9月下旬的21號到30號期間,受副高的影響,預計將會有2~3個颱風生成,屆時也會包括11號颱風「紅霞」,而且秋颱風的威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