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關於「主角臉」、「配角臉」的話題,竟然始終都沒有過時。
才滿30歲的譚松韻前不久有一段金鷹獎發言——
「我剛入行的時候,有人說,小姑娘,娃娃臉演不了主角。」
差不多同樣時間,黃夢瑩在《演員請就位2》中也說過類似的話——
「我去面試的時候別人說,黃夢瑩,你長的不是主角臉,所以你演不了主角。」
一直沒能成為主角的她,可能連公開發問的渠道都欠缺。
如此這般,再看譚松韻在臺上打的圓場,就很耐人尋味了——
「我當時在心裡默默說了一句,也不一定吧。」
「後來我不斷成長,還算爭氣,演上了主角,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可見,以「主角臉」、「配角臉」劃分演員已經成了娛樂圈的常態。
演員的職業生涯,被一張所謂的「主角臉」捆綁了多少?又要被捆綁多久?
這多少令人唏噓。
而當人們在討論一個演員的時候,將「演技」擺在「外貌」之後,不僅是影視圈的歪風,也是審美固化的邪氣。
關於主角臉、配角臉是否存在,爭議已久。
陳凱歌在採訪中解釋說,「沒有什麼主角臉、配角臉,只有還沒有為扮演主角做好準備的演員。」
他在現場鼓勵黃夢瑩,「你就是主角臉。」
但是黃夢瑩能否走上主角的路,依舊是個迷。
至少,陳凱歌就沒有辦法明確表示,「你就是我電影裡的主角臉。」
別的不用多說,我們就數一下陳凱歌最新的十部導演長片,真正算得上女主角的是《梅蘭芳》的章子怡、《搜索》的高圓圓與姚晨、《無極》的張栢芝,而大配角,也是挑《妖貓傳》的張雨綺和《道士下山》的林志玲。
哪個不是演過許多主角的實力派演員呢?
不是長相出眾,也起碼人氣高漲。
這樣一比較,黃夢瑩還是被「反襯」出,所謂的「配角臉」。
我們這樣假設好了——
如果有一天,劇本與角色都非常適合「黃夢瑩」們來發揮,可哪怕是陳凱歌這樣的電影圈大咖,在選擇主角時可能也要「對投資方負責」,結合市場意見,最終挑選更有賣相的「主角臉」。
趙薇在《演員請就位》裡強調,「其實我覺得任何人,說老實話,都有可能成為主角。」
為此,她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黃渤,一個是王寶強。
他們二人都不符合主流審美標準,都曾被片方拒絕。但都在影視圈裡摸爬滾打後,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
聽起來,這些例子相當勵志。但實際上,這樣的套路,真的適合「黃夢瑩」們嗎?
女演員能夠有這種發展趨勢的屈指可數,更別說像黃渤這樣,能在各種劇本裡發揮得如魚得水的。
很明顯的一個現象是,「主角臉」的魔咒對女演員限制更多。
可是,所謂的「主角臉」,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說白了,就是演員要能發光,叫人一眼看出,過目難忘,相貌與氣質都要鎮得住場。
於是又出現了更多的標準,比如「高級臉」、「時尚臉」,很多人非要把這些標準強加到演員身上,造成本末倒置的情況。
但很多人都忘了演員的立身之本是演技。
而這,才是最該被關注到的地方。
他們也忘了,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偶像片。
於是他們習慣性地把「好看」作為挑選演員的首要標準,尤其是投資比較多的項目裡。
當毫無靈魂的作品非常功利地流水線產出後,大家的審美標準也變得越來越像。
這樣,也未免太無趣了。
最該多元化的審美被固化了,於是在這樣的規則運轉下,很多時候,只有符合所謂「審美標準」的演員,才有當主角的運氣。
但是,我們難道需要每個演員都擁有長出「主角臉」的運氣嗎?
當「主角臉」、「配角臉」被放到臺上去爭論,這背後所代表的最直接的現象,就是社會大眾對配角的歧視。
畢竟這是一個過分強調成功學的浮躁娛樂圈。
可是,做配角又怎樣了呢?
就跟社會階級分工一樣,高低貴賤都是人為製造的鄙視鏈。
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是藝術角色,他們都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都有發光發亮的地方。
我們不該只用一種標準來劃分,更不該以這樣不合理的方式來加劇影視生態的惡化,以及加劇大眾審美的狹隘化。
要知道很多時候,配角完全可以發出比主角更耀眼的光芒,特別是在這個許多中老年演員只能去演配角的時代。
幸好,在這樣的風氣下,也還是有演員願意做好自己身為演員的本分。
他們安於演好各種配角,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綠葉」,有的順理成章從配角演到了主角,打破了市場分主配角臉的荒唐規則。
惠英紅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在當年盛產美女明星的香港,她的相貌不算最出挑,可是能打能熬,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雖然中途有過很長的低谷,但是她復出後,56歲的年紀也能以《幸運是我》技驚四座,又一次成為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再憑《血觀音》成為金馬影后之後,大大小小的角色但凡由她演繹,都格外耀眼。
她是真正依靠自身實力,打破了主配角之分的演員。
只要人在鏡頭裡,就是主角。
走到這個階段,太令人敬佩了。
而在女性扎堆的項目裡,也有很多配角可以跟主角平分秋色。
比如《金枝欲孽》裡氣勢壓人的如妃,就是由老戲骨鄧萃雯扮演。
憑藉這部電影翻紅之後,她成功地在各種大女主作品裡大放異彩,尤其是《巾幗梟雄》系列。這樣的表演生涯,跟如妃重奪話語權那樣過癮。
又比如《如懿傳》裡可恨又可憐的高貴妃,就被童謠演得入木三分。
之後到《三十而已》等戲裡,愈發能夠展現出一個好演員的素質。
所以,真的完全沒有必要只把眼光卡在戲份的多少上。
在《延禧攻略》裡演高貴妃的譚卓,也是這樣優秀的演員。
因為這部大熱電視劇被更多觀眾熟知之前,她已經在很多低成本電影裡,多次呈現出被人交口稱讚的精彩表演。
有這樣的基礎,能在短篇幅裡立起一個角色,等到她擔當女主角,更是不在話下了。
說到底,配角非常重要,絕對不是在襯託主角而已。
尤其是,當一個故事裡主角被束手束腳後,往往要靠靈活多變的配角來增添可看性。很多個性十足的配角,甚至能夠收穫比主角更高的人氣。
這些都是對固化審美的一種衝擊,讓大家從對單一相貌的沉迷——回到角色上,回到表演上,也回到真實上。
明明配角能夠非常出彩,但是「主角臉」、「配角臉」這些看起來很玄的概念,還是一個不爭的潛規則。
可是,掌握話語權卻屢屢看走眼的導演、監製實在不在少數。
即便是演了無數女主大戲的趙麗穎,也曾經因為一張圓臉,被質疑過擔當主角的可能性。
趙薇對這些人,就很不客氣——
「他就是又不專業,又不負責任,還給演員造成極大傷害。」
可是現實還是沒有改變,現在大家看到一些經常演配角的演員,下意識都是「不紅」、「沒前途」,甚至就是沒本事轉行,才不停接一下小角色。
好像拿不下足夠搶眼的主角,積累不到足夠的觀眾緣,想要在演戲路上繼續下去,就只會越來越難。
但出道多年的好演員,也未必能等到好的機會。特別是現在,光是好劇本就非常緊缺,而願意投拍這些劇本的,就更少了。
去年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就跟姚晨、梁靜一同呼籲導演、製片們能給中生代的女演員一些機會。這已經是非常直白地說出了演員,尤其是女演員的窘況。
但是除了自救,又有什麼辦法呢?
影視圈早就逐漸失衡了,演員更新換代的通道已經慢慢堵塞,現在更多是要出明星,就連影視創作,都是奔著偶像與流量去走。
急功近利的造星規則,只會讓各大公司按照相似的模板來儘快複製下一個爆紅的機會。
不少新一代所謂的演員,長得都差不多,甚至就是標準的網紅臉,一旦擺在一塊兒,往往很難分辨。
說句難聽的,在演技還沒有磨練妥當的時候,他們會成為可替代性非常高的「商品」。
但商品,才是現在最受熱捧的。
一波波這樣的後浪衝了上來,短期內沒有商業價值的好演員,就被擺到了一旁,相似的明星被吹捧,必然加大了觀眾對配角的歧視。
而那些所謂被「配角臉」,甚至「龍套臉」定義的演員,更會產生許多牴觸、恐懼和焦慮。
這樣單一的審美,難道不是一種霸權嗎?
明明配角也很好,明明美並無任何優劣之分。
那麼,又憑什麼要讓別人來給我們下定義呢?
編輯:Christopher
撰文:Infamous
美術: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