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於我國航天事業來說真是高光的一年,而近日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預計在明年春天我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就將發射。
今年上半年雖然由於疫情影響,許多計劃被推遲,但是在疫情控制住後,我國航天項目就開始井噴式的爆發了。先是今年我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隨後北鬥三號的「收官之星」也發射成功,並且完成了我國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的衛星,然後在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而後緊接著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發射成功了,根據目前得到的最新消息,「天問一號」距離地球已經超過了1億公裡,並且它還繼續在奔赴火星的路上。這邊「天問一號」還沒有登上火星,「嫦娥五號」卻已經開始了它的奔月之旅,並且成功的從月球「挖土」歸來。
近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也首飛成功了,目前已經到了2020的年尾。而這時卻傳來了一個消息,2021年我國航天事業依舊在按照計劃行進當中。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實施的是三步走的戰略,而隨著技術的積累,目前已經走到了該工程的「第三步」——空間站任務已經全面開啟。根據周建平介紹,目前工程的全線各項任務進展都一切順利,預計在明年春季,我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就將發射。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人試驗到載人,然後又從單船飛行到多起對接組合飛行,我國已經自主突破,並且掌握了一些列的重大關鍵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國航天任務已經取得了16戰16捷的優秀戰績,並且通過6次載人航天任務,一共將11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而目前將執行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的太空人乘組已經選定,目前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按照計劃,在未來的兩年中,我國將通過11次密集的飛行任務,建造出由中國完全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天宮空間站。而在這期間還將進行多次回收任務和在軌關鍵技術的驗證。這些技術已經在以往的航天任務中得到了驗證。
這邊我國的空間站在有條不紊的建造中,但是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情況似乎不容樂觀,今年已經兩次傳出漏氣事件,而在近日再次傳出漏氣事件。據俄羅斯媒體塔斯社報導,10月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的過渡艙段可能出現了漏氣點,據太空人謝爾蓋·雷日科夫表示該段出現了一個長度約4.5釐米的劃痕。
而在12月18日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在與國際空間站進行交流時表示,從目前的氣壓判斷,「星辰」號服務艙過渡艙段還有一個漏氣點,但是目前還不清楚具體的位置到底在哪裡。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米特裡·羅戈津表示,漏氣現象已經開始給我們敲響警鐘,我們是時候「思考新設計方案」了。如此故障頻繁的國際空間站究竟還能堅持多久呢?羅戈津表示很久之前空間站就開始悄悄告訴我們:「是時候讓我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