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12月26日)中午前後,上演了2019年最後一場「金環日食」。本次日環食發生期間,我國全境天氣狀況良好的地方都可以觀測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且越往南「食分」(月亮遮住太陽直徑的比例)越大。海南部分城市「食分」可達到0.5以上,北京的「食分」僅為0.15。
△ Hinode衛星在2011年1月4日捕獲到環形日食。圖源:NASA / Hinode / XRT
在北京地區,初虧發生在12時53分,食甚發生在13時47分,復圓發生在14時38分,整個日偏食持續近兩個小時。
△ 13點12分,記者在水立方外觀測到的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陶冉
△ 13點35分,記者在東四環觀測到的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13點47分,記者在水立方外觀測到的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陶冉
△ 13點34分,中關村南大街,窗戶反射中看到的日食。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13點29分,朝陽區萬東文創園,映射在窗戶上的日食。攝影/新京報記者鄭新洽
據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寇文介紹,日食是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遮擋了部分陽光後形成的天文現象。相反當月亮離地球遠的時候發生日食,月亮看起來比太陽小一些,只能遮擋住太陽的中心部分,留下邊緣一圈「金環」,就是日環食。
△ 水立方外,市民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陶冉
△ 東花市北裡,市民透過X光片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朝陽區萬東文創園,路人拍攝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鄭新洽
△ 王府井大街,因為光線太強,攝影愛好者透過黑色塑料盒拍攝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李凱祥
此次日環食完整時間約為北京時間26日10時29分至16時05分,歷時5個多小時。環食帶從中東地區開始,經印度南端、斯裡蘭卡,進入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最後結束於西太平洋上。
此次環食帶平均寬度在115千米左右,最長觀測時間可達到3分40秒左右。在環食帶內的人能欣賞到日環食,環食帶以外的人可以觀測日偏食。
北京歷年日食景象回顧
2019年1月6日
△ 8點45分,北京東四環,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2010年1月15日
△ 16點57分,東城區,日偏食。攝影/李冬
△ 16點52分,東城區,日偏食。攝影/李強
△ 16點56分,魯谷路,一個小人兒伴著落山的太陽「回家」。攝影/新京報記者薛珺
2009年7月22日
△ 北京市區觀測到的日偏食(合成圖片)。攝影/李冬
△ 8點10分,北京朝陽區,日偏食。攝影/楊傑
△ 9點31分,北京上空的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10點5分,鳥巢上方的日偏食。攝影/秦斌
△ 北京天文館,雖然太陽被雲霧遮住,但許多市民仍然排隊通過天文望遠鏡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浦峰
△ 北京,市民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北京,中外觀測者一同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北京,市民觀看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市民拿起相機拍攝日偏食。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 一位市民拿著X光片觀看日偏食,引來其他人圍觀。攝影/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雖然此次中國不在環食帶上,但天文愛好者也不必遺憾。據寇文介紹,我國將在2020年6月21日再發生一次日環食,想觀測和拍攝的朋友們還有機會。
觀測提示: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必須特別注意觀測時的安全措施與減光設備的安全性,絕對不能在毫無任何保護裝置之下,用肉眼直視太陽。觀測時間不宜持續太長,每看十幾秒後,應休息幾分鐘再看。
攝影 新京報攝影圖片部 文字綜合於新京報網
編輯 陳婉婷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