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4》劇照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蝙蝠俠、蜘蛛俠、鋼鐵俠,海王、雷神、毒液,美國隊長、驚奇隊長、神奇女俠……各種「俠」各種「神」各種「隊長」傻傻分不清。這個4月,隨著《雷霆沙贊!》《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接踵上映,漫威和DC這對「老冤家」之間欲說還休、錯綜複雜的關係被再次搬至臺前。不僅如此,漫威「復仇者聯盟」系列全球大熱,讓老對手DC也坐不住了,集合自家旗下的「超級英雄」於2017年推出了《正義聯盟》,至此,「漫威宇宙」和「DC宇宙」正式成形。2017年,環球影業推出《新木乃伊》正式宣布「暗黑宇宙」的開啟,此外還有傳奇影業的「怪獸宇宙」,電影競爭開始邁入「宇宙世代」。
超級英雄排排坐吃果果
DC和漫威是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兩家漫畫公司,他們不僅引領了美漫文化時尚,其創作的很多角色也成為了不朽經典。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紙質漫畫、動畫到電影、電視領域,漫威和DC就一直是對方最好的夥伴和競爭對手。
漫威旗下擁有蜘蛛俠、金剛狼、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託爾、綠巨人、驚奇隊長、死侍、蟻人、黑豹、奇異博士、夜魔俠、懲罰者、傑茜卡·瓊斯、盧克·凱奇、鐵拳、惡靈騎士、刀鋒戰士、野蠻人柯南等超級英雄和復仇者聯盟、X戰警、銀河護衛隊等超級英雄團隊。
1938年,DC創造出世界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從此改寫了美國漫畫史。DC旗下擁有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綠燈俠、海王、鋼骨、沙贊、火星獵人、綠箭俠、鷹俠、火風暴、原子俠、黑霹靂、藍甲蟲、命運博士、康斯坦丁、扎塔娜等超級英雄,和正義聯盟、綠燈軍團、美國正義協會、少年泰坦、黑暗正義聯盟、自殺小隊等超級英雄團隊。
兩大公司在大銀幕領域的競爭始於2000年之後。漫威電影宇宙從2008年開始,11年時間製作了21部超級英雄大片,累計全球票房185.67億美元;DC電影宇宙從2013年開始,7年時間製作了7部超級英雄大片,累計全球票房50.742億美元。
漫威喜感逗趣輕鬆,DC暗黑有深度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用來形容漫威和DC之間的競爭關係再合適不過了。那麼,漫威和DC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漫威電影開始形成風格是在MCU之後,有著鮮明的後現代性文化特徵——解構、逗比、新奇、無釐頭,世俗化、遊戲化、接地氣。漫威在第二階段開始聲畫實驗和類型整合,娛樂體驗更上一層樓,但它佳作頻出卻缺少神作。
DC這邊則以暗黑風電影居多。從大片場時代至今,華納經常會將旗下IP交給信任的導演負責,也就是所謂的「導演中心制」,再加上DC旗下的成人向圖形小說也被改成了電影,這就造成了導演喜歡「黑暗料理」,題材也適合改編成黑暗向的現狀。這種「看天吃飯」的做法有好處也有弊端——運氣好時,能夠遇上蒂姆·伯頓、諾蘭,走背運時,攤上的就只有喬·舒馬赫。這就造成了DC這邊神作不少但口碑兩極化。
漫威與DC發展到今天的模樣,其實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DC的主要英雄湧現於1935年到1945年間,科幻的概念還沒有成為潮流,魔法、超能力、神話、間諜依舊是幻想題材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漫威的主要英雄湧現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美國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動蕩以及科技競賽,冷戰、越戰、嬉皮士運動、美國夢破碎。年代背景與社會思潮的差異,導致了DC英雄更加古典、更加神格化,而漫威英雄更加世俗,更有人情味。
DC漫畫中出現的地點大多是虛構的,而漫威的地點大多都是真實存在的。DC英雄大多從神那裡獲得超能力,而漫威英雄大多是通過科技手段。說到漫威宇宙與DC宇宙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編劇和導演之間的實力對決,他們不斷地發掘著超級英雄們的角色魅力與深度,也就有了如今異彩紛呈的美漫和電影文化。
中國「電影宇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漫威和DC的大銀幕之爭將電影帶入「宇宙世代」。而所謂電影宇宙是由一種具有多維多次元的人物框架和劇情故事來共享或組建形成統一世界觀的電影概念。電影宇宙不僅僅指系列電影,而是可以包含多個系列的電影。有觀點認為,「電影宇宙」是一種共享世界觀的電影概念,不僅僅指系列電影,而是可以包含多個系列的電影。有網友評論說:以前電影糾結於怎麼講故事,現在電影有了新的目標——給你一個世界。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電影宇宙」呢?影評人周黎明認為,目前「電影宇宙」總體還是一個概念,「做得足夠大的時候才能成為宇宙,成功一兩部乃至一個系列都算不上,需要很多部電影都有一個統一的風格和規劃,這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業內人士認為,儘管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猛,但是電影工業和好萊塢相比,無論是在特效技術水平還是講故事的手段上,依然有很大差距。只有先把系列電影堅持拍好了,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和能力以後才能談建立電影宇宙。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