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秀美長石溝,魅力田豐生態園
孫宇平 /文
「陝北是個好地方」,位於陝北最北端的府谷縣,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府谷田家寨的寨山石城遺址,就是建於四千五百年前的石頭古城。府谷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英雄輩出,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一帶的人豪放、粗獷,心地善良、誠實守信,能吃苦、樂於拼搏、敢為人先!府谷的田家寨村,因田姓人與土寨子而得名,村莊的山上有一土寨子,是府谷境內現保存最大且完好的土寨子,土寨子中有窯套窯洞套洞的古代藏兵洞。府谷四大流域之一的石馬川,源頭就是田家寨的高寒嶺,高寒嶺有老僧埋聚寶盆插松枝作標記的傳說故事,也有宋代歐陽修、範仲淹鎮守邊關的記載,還有清康熙帝親徵葛爾丹夜宿高寒嶺吟詩的歷史故事!發源於高寒嶺的石馬川河,在流經田家寨村腳下這一帶,叫長石溝。
長石溝因何而名,據本地人講,河流的這段是一條長長的石溝,取名長石溝。筆者順河流及河畔兩邊步行幾次,觀河流在這一段,河道狹窄,兩邊基本上是陡峭的石崖,河道順勢筆直,缺少了小河的蜿蜒曲折,筆者也認為長石溝是依據地勢而取名的,與本地人所說一致。
長石溝歷史遺蹟隨處可見,有確切記載的是溝旁小廟的石碑,這座小廟坐落在河岸邊上小石山上,坐北向南,供奉佛教觀世音菩薩,廟內有一石碑,字跡清晰可見,記載了此廟建造時間是在清光緒五年十月,也就是1879年。順河而下,有一處絕壁,高十餘丈,如刀切一般,絕壁中間保存著一孔完整的石窨子,窨子一進三開,裡邊有炕、爐灶、下水道衛生間等幾個區域,窨子裡可容納二十餘人生活,現存石窨子很多,大部分裡邊是一體的,像這種窨子裡鑿成幾個區域的,是不多見的,此窨子鑿於何年何月,無有準確記載,據說也是鑿於晚清時期。在河流的左邊的半坡,遺落著一個二尺見方石塊,一邊為長方體,一邊為圓柱體,刻有石雕,做工精細,似古時門柱的底座,到底是否,有待進一步查證。還有一些舊時的石頭瓦片,溝中遺存著古人鑿石為溝的水利灌溉設施等等,足可以說明這裡在過去不僅是邊關重地,也是富甲一方的田園山村。
長石溝不但古時文明遺存較多,而且也是一處自然風光秀美、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裡有溪流瀑布,這裡有奇形怪石,這裡有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這裡有北方地區少有的野生植物,有山泉,有天坑,有綠樹,有馬茹茹……這是大自然贈於人類的又一座寶庫!
長石溝裡的水,水流潺潺,經流不息。這一段河道至上而下連續兩個尺許高的小石階,平緩一段是一個丈許高的大石階,大石階底下平緩一段,又是連續兩個尺許高的小石階,平緩一段又是一丈許高的大石階。這段河流就自然而然形成兩個小瀑布一個大瀑布,又是兩個小瀑布再一個大瀑布,成有規律的大小瀑布,瀑布下邊就是被水衝刷成的水潭,水潭碧波蕩漾,波光粼粼。兩處大瀑布在夏季汛期尤為壯觀,直瀉而下,珠花迸發;冬季則形成了晶瑩剔透的冰瀑,真乃「美景依崖一奇觀」,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
在觀音廟一側有巨型坑,形似筒狀巨井,坑深五丈有餘,坑底與長石溝河面相平,臨河有一小豁口與河相連,在巨坑的邊緣有一酷似烏龜的巨石,烏龜脖頸向前伸出,頭略低垂,頭與脖子探出崖邊,懸在半空,眼睛微閉,嘴巴半張,猶如巨龜伸頭去喝水的樣子,石龜身體上馱著一塊方方正正的大石塊與崖岸相連。這塊龜石傳說是一隻神龜變化而成。話說秦始皇嬴政消滅六國後,為鞏固江山,秦始皇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在北疆「跑馬」修築長城,那始皇乃武曲星下凡,人力畜力都用上了,一隻千年烏龜也被徵集去運輸石頭,這隻老龜負石前行,又累又渴,爬到長石溝不遠處,聽到譁啦啦的流水聲,可老龜實不能再向前爬行了,頭往前一伸,眼晴瞪著,就再也不會動了。不知過了多久,老龜變成了石頭。老龜變石的事感動了上天,天帝手指在老龜前一划,一個巨坑出現在老龜面前,長石溝的一弘清水流進了巨坑,這時石龜身體舒展開來,眼睛也不在瞪了,微微閉合。這就是龜石與巨坑的傳說故事。
長石溝左側有一小溝渠,小溝渠內泉眼多處,涓涓細流從地下湧出,此地唯有一處泉水的更為奇特,此泉相鄰兩股,每股指頭粗,天旱不減,雨澇不增,清冽甘醇、晶瑩明澈。夏天冰涼可口,喝一口可消暑降火;冬季泉眼周邊霧氣繚繞,雲蒸霞蔚,一幅壯美景觀,喝一口使人神情氣爽。流水聲白天鏗鏘悅耳,晚上則悄然無聲。用此泉沏茶,清香四溢,回味無窮。特別是用來煎藥,奇效無比。這一泉也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故事要從天上太白金星說起,一次,太白金星奉玉帝旨意視察民間疾苦,來到北方大地上空,看到下邊瘟神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太白金星祭起降魔刷,瘟神在長石溝邊鑽入地中,太白金星喊道「孽畜,快施解藥」,順間瘟神兩隻眼睛流出汨汨細流,百姓取水喝病痛解除,很快瘟疫消除了。後來人們把這兩股泉水叫「神泉」。長石溝還有許多奇形怪石,奇特地貌,且四時美景各不相同,這裡就不再一一細說。
陝北漢子田豐,1984年生,祖祖輩輩生活在田家寨這片土地上,出身教育家庭,大學旅遊專業畢業後,在外地打過工,在府谷縣城創過業,三年前選擇了回鄉打拼,他看中了家鄉腳下的長石溝,憑藉自己大學所學旅遊知識及敢闖敢拼的膽識,決心在這裡幹一番事業。那時溝渠兩岸及周邊土地雜草叢生,沒有通行的道路,他著手修通了村子通往溝裡的山路,挖漁塘栽葡萄,種糧食作物和蔬菜,育花草。挖好漁塘放入漁仔,隻身一人在長石溝搭起了戶外帳篷,日夜守候著魚塘和地裡的莊稼。為防止動物與禽類遭踏莊稼捕食魚苗,他栽草人放鞕炮,追逐野雞、驅趕獾豬、嚇唬毒蛇、打過麻雀、喊過老鷹……累了,寂寞了,他放開嗓子,吼幾聲自編的山曲,唱幾句陝北信天遊!
就在那年深秋,夜晚氣溫突然驟降,颳起了大風,大風把他的帳篷掀翻,吹到了坡底,撐杆折斷蓬布撕裂,他再次建起彩鋼板泡沫房,總算有了一個固定的住處了。餓了就生火爐子煮泡麵、燒土豆,困了就在沒有電燈的彩鋼房裡休息,周邊也沒有住戶,隻身一人吃住在這個美麗又無人的深溝。春夏秋冬四季,用自己種的糧食蔬菜做食餵魚,玉米、大豆、土豆、紫生菜、金香蕉西葫蘆、西瓜、蘿蔔、圓菜等,還有採摘來的紅棗、海紅子。特別是寒冬,這裡氣溫要比周圍別的地方低幾攝氏度,為了能讓魚塘裡的魚安全過冬,他在魚塘的冰面上打孔餵食。田豐的產業以魚和葡萄為主,吃生態魚採摘品嘗田園葡萄,建戶外宿營與攝影繪畫寫生基地,他搬運石塊、編織草墊、搭建草廬、挖池蓄水、栽種野花、拓平地面,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打造原汁原味的生態山水風光。
三年過去了,通過田豐的辛勤與付出,如今長石溝已別有一番景色,走進長石溝,山青水秀,鳥語花香,柳岸花明。格桑花開的正豔,招蜂引蝶。建成大小魚塘三個,在最大的一個魚塘周邊,依據地理地勢條件,建起了休閒娛樂設施。大樹下的野炊蓬,蒙古式傳統弓箭射擊場;沙地上搭建了親子帳篷,沙坡上除草改造成滑沙場;「神泉」下放了水桶水瓢,品「神泉」,前面挖了水塘,在水塘裡放有兒童劃的充氣船;大魚塘兩邊草廬各一個,草廬下擺著石桌石凳。到了秋季,周邊的地裡,紫格茵茵的生菜、黃澄澄的西葫蘆、金燦燦的的糜子、胖乎乎的玉米棒子、圓溜溜的巨型南瓜,正迎著陽光迎接到來的客人。在我去的那天,田豐引著我並給我介紹他的山莊,我看到蔬菜作物地裡雜草叢生,我對他說,一個人鋤不過來,可以打點除草劑,他回答讓我很震驚,他說「如果用除草劑就違背了我的初心,我是讓人們吃到山泉水養殖的原生態的美味魚,餵魚的食材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的,用了除草劑這不是違背了我的初心了嗎?」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位陝北漢子的科學謀劃、勇敢拼搏、辛勤勞作,乘振興鄉村這股強勁富民風,不久長石溝裡的「田豐山莊」必將成為田家寨一張靚麗的名片!
作者簡介
孫宇平,府谷七零後,喜好攝影,府谷縣攝影家協會會員,府谷縣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旅遊攝影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