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寫《六歲寶媽選護眼燈的經驗談》分享到媽媽群裡後,朋友們紛紛表示帖子內容太少,大家最關心的頻閃、藍光等統統都沒說。這個怨我,因為涉及光源和護眼的內容實在太多了,看來要寫一個系列才行(笑~)。
接著前面那篇經驗談,如果在照度、色溫、照明高度、幅度這些基本的用光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檯燈光源的選擇還有什麼依據呢?白熾燈、滷素燈、螢光燈、節能燈、LED燈,究竟哪種對孩子的眼睛最好呢?
在買燈之前我曾旁觀過很多討論,大致觀點是:
1、白熾燈最好,不過燈泡很難買;
2、滷素燈是白熾燈的升級版,用滷素燈最好;
3、用節能燈泡就可以,只要色溫能達標,可是貌似有輻射;
4、用手機照一下LED燈,只要手機屏幕上無閃爍就行。
到自己要給娃買燈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搜索各種科普文章技術貼,發現以上觀點分別涉及到發光原理、國家政策、頻閃、色溫、……數了數一次說不完,看來想全部分享,真要寫一個系列。當然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一個喜歡較真又愛娃心切的媽媽,如果分享的學習心得和經驗裡有任何錯誤,歡迎隨時毫不留情地指出。
這次先介紹一下這幾種不同的電光源吧。
1、白熾燈
白熾燈
白熾燈(incandescent lamp),是將燈絲通電加熱到白熾狀態,利用熱輻射發出可見光的電光源。
我們小時候用的那種時間長了會很燙手、經常呼啦一下燒斷了燈絲的燈泡,就是白熾燈泡。
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泡,實驗999次都失敗,人們嘲笑他,他說,我至少知道999種方式是不行的了。
如果愛迪生聽到這個故事,可能會這樣回應:我沒說過這句話。
因為——早在愛迪生之前,英國電技工程師斯旺(j.Swan)從19世紀40年代末即開始進行電燈的研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終找到了適於做燈絲的碳絲。1878年12月18日,斯旺試製成功了第一隻白熾電泡。
1879年,愛迪生也開始投入對電燈的研究,他認為,延長白熾燈壽命的關鍵是提高燈泡的真空度和採用耗電少,發光強、且價格便宜耐熱材料作燈絲,愛迪生先後試用了1600多種耐熱材料,結果都不理想。1879年10月21日的傍晚,愛迪生製成了碳化纖維(即碳絲)白熾燈,率先將電光源送入家庭。愛迪生採用碳化棉線作燈絲,把它放入玻璃球內,再啟動氣機將球內抽成真空。結果,碳化棉燈絲髮出的光明亮而穩定,足足亮了10多個小時(45個小時)。就這樣,碳化棉絲白熾燈誕生了,愛迪生為此獲得了專利。
之後愛迪生還一直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和大面積商用。後來的發明家們不斷改進白熾燈的材料和工藝,整個白熾燈的發展史是提高燈泡發光效率的歷史。
但是,在一百多年的時光裡,這種努力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白熾燈始終無法解決自身的原始缺陷:它所消耗的電能只有不到10%可轉化為光能(普通白熾燈只有2%),而其餘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同時,燈絲溫度越高,鎢絲蒸發就越快,使得大多數白熾燈使用壽命都較短。
所以雖然白熾燈擁有很多優點——色光最接近於太陽光色,顯色性好,光譜均勻而不突兀——但是對能源的浪費巨大,自2007年初澳大利亞政府率先宣布以立法形式全面淘汰白熾燈開始,先後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陸續發布了白熾燈淘汰計劃。我國也從2011年起逐步實行淘汰計劃,到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進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
總結:想要用白熾燈作為檯燈光源,確實會出現購買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