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網散熱器頻道3月11日 從下壓式的天下到塔式側吹結構成為主流、從臺系統治市場到大陸系品牌吞嗤市場,短短的數年間散熱器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既有一些傳統大廠的衰落也有新秀的崛起,這似乎如古人所說的後浪推前浪一般只有不斷有潮流退去和湧入。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的散熱器就來自一個全新品牌——幾度(COOLERBOSS),「專注散熱,永無止境」。
從現有產品線來看,幾度是一家專注於散熱器行業的全新品牌,專一化的產品研發方向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完成散熱器的設計,從而提供更加卓越的優質產品。當然在散熱這個產品線中他們的布局又非常全面。儘管公司剛剛於去年成立,但到目前為止幾度已經擁有數十款覆蓋了CPU、顯卡以及風扇等配件的全面布局,而且產品也是高中低端均有涉及。
作為一家全新散熱器廠商,儘管幾度不是最老的工廠,他們卻擁有最專業的,幾度研發部經理擁有近10年的從業經驗,深知玩家們對於產品的需求;儘管不是最大的工廠,但幾度擁有年產馬達1億5千萬雄厚實力;儘管不是最知名的工廠,但幾度以自己的技術實力向這個目前努力著。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冰脊龍就是出自這麼一個全新品牌,有著什麼樣的表現小編和各位一樣好奇,下面我們來揭開這款入門級冰脊龍散熱器的神秘面紗吧。
作為一款定位於入門級的高性價比散熱器,售價不足70元的幾度冰脊龍VE908散熱器採用了吸塑包裝,有效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它也更便於我們直觀的了解產品。如果購買前沒有預選型號,大家在賣場中不用拆開包裝就可以看到冰脊龍的所有結構。
冰脊龍包裝
黃色風扇很惹眼
冰脊龍採用時下主流的塔式側吹結構,相比下壓散熱器,塔式結構散熱器的鰭片不受CPU插座周邊元件影響,從高度方面擴充尺寸後讓它們擁有更多的散熱器。同時相比下壓散熱器,塔式結構產品的風扇尺寸也很有優勢,塔式散熱器的大尺寸風扇能夠照顧到更多頁鰭片的散熱需求,而且靜音效果也更出色。
小巧的塔式散熱器
如今機箱對散熱器的兼容能力被越來越多的玩家們所顧慮,確實,如果預置一顆12釐米散熱器,加上底座的空間後一般這類產品都會在150mm高左右。如果各位機箱的側板還裝有30mm厚的巨型風扇,那麼難免它們會在空間上起衝突。在這點上冰脊龍考慮的就更為周到,配置9釐米散熱風扇的它高度僅為125mm,比一顆風扇沒大出多少,這樣一來常見的塔式機箱都可以完美容納。
配置9釐米風扇
冰脊龍VE908中的數字90應該是對應了風扇尺寸,這顆黃色葉輪的90mm風扇採用液壓軸承,3pin定速接口的它轉速為2200RPM±10%,官方參數中的噪音值為20dBA±10%,在普通辦公環境下測試除非貼近否則聲音基本不可聞。
幾度冰脊龍背部
從背面來看,散熱器的鰭片的間距分布非常平均,這讓能夠更好的利用風扇氣流將鰭片熱量帶出。冰脊龍的9釐米風扇剛好可以覆蓋住所有的鰭片,儘管是一款小巧的散熱器,但它確實充分利用了散熱器的所有空間,在尺寸和散熱間配置的很完美。
頂部幾度LOGO
幾度冰脊龍散熱器鰭片組頂部印著品牌LOGO,Cooler Boss從字面來了解有種散熱你做主的感覺,讓我想起了某冰箱的廣告詞:眾裡尋他千百度,你要幾度就幾度,這句話放在散熱器廣告上也很適合。YY完品牌之後我們還是來看看配置吧,幾度冰脊龍採用雙熱管設計,熱管與鰭片採用常見的穿Fin工藝處理。另外這款小巧的散熱器還提供了第二個風扇位,如果各位想要更加彪悍的散熱可以後期自行再安裝一顆9釐米風扇,這個尺寸很主流,風扇非常容易購買到。
熱管直觸
幾度冰脊龍採用熱管直觸的底座結構,兩個6mm熱管可以直接與CPU接觸,這樣更加有效的利用熱管導熱效能,從而高效率的把熱量傳至鰭片。不過在底座處理上測試樣品的加工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希望這只是個別現象。
入門級散熱器從不會在安裝上給我們出難題,幾度冰脊龍自然也是如此。散熱器的扣具系統還是非常人性化的,AMD平臺為和原裝散熱器一樣的雙卡扣設計,而Intel平臺則僅需將環形扣具固定在主板正面、插入銷釘並組建成和AMD原裝散熱器一樣的扣具系統,這樣我們也可以像A平臺那樣扣上卡扣變完成安裝,而且脫離背板之後我們後期拆卸維護也非常方便。
底座固定扣具
Intel平臺扣具
根據官方信息顯示幾度冰脊龍兼容主流的Intel LGA1155/1156/775/1366以及AMD AM3/AM2+/AM2平臺,適用範圍很廣。作為入門級散熱器,幾度沒有花費過多精力去提供對LGA2011平臺的支持,畢竟該平臺用戶一般很少選擇低價散熱器搭配,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有利於加強性價比表現。
安裝「背板」
插入銷釘
如果在安裝方面給冰脊龍的扣具打分,除兩家的原裝散熱器外它絕對可以和其他設計優秀的產品並駕齊驅,即便各位是初次安裝散熱器,幾度冰脊龍都不會給大家製造困難。我們僅需將圓形扣具裝在主板上,之後插入銷釘,再把散熱器與圓形扣具固定即可。整個過程沒有煩人的各種螺絲,小巧的散熱器也不會與各個硬體在空間上去起衝突,幾度冰脊龍的上機體驗很好。
內存沒有衝突
與主板散熱模塊無衝突
與高端散熱器不同的是幾度冰脊龍也不會對安裝內存等硬體造成困擾,在測試平臺上,靠近散熱器一側的內存都可以完美安裝,這點是小巧的散熱器結構方面的優點。如果大家不喜歡繁瑣而且DIY體驗,極為人性化設計的冰脊龍一定不會給大家的初次裝機留下陰影。
測試平臺方面比較意外,因為我們年邁的X38平臺已經陣亡,我們從板卡編輯那邊借一套1155平臺,當時CPU矽脂還敷在處理器表面,等到撥雲見日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顆95W TDP的i7 2700K,默認頻率3.5GHz,最大睿頻3.9GHz。好吧,小編也很難猜測這麼搭配會有怎樣的測試結果,而且是在環境溫度為28℃的高溫下。
28攝氏度室溫
測試平臺
待機溫度
待機狀態下2700K的頻率僅為1.6GHz,此時核心電壓也低於1V,這個狀態下四顆核心的平均待機溫度在33左右,結合環境溫度,這個表現還是比較出色的。當然這也有一部分是冰脊龍定速風扇的原因,待機狀態下把手放到鰭片後能夠感到非常明顯的涼風,風扇可以毫不費力的吹透鰭片散熱。
滿載溫度
之後我們進行了16分鐘的滿載測試,其中在6分鐘較為穩定後清除過AIDA64的溫度信息,這樣一來平均溫度的取值更加精準。測試結果顯示從第6到16分鐘間2700K的平均溫度為67℃左右。對於一款報價不足70元、在28℃環境下壓制近乎4GHz的95W高端處理器有這樣的表現比較難得,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壓制2700K有這樣的表現,中低端處理器自然成績也會非常理想。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原計劃加入與原裝散熱器的對比,不過我們的原裝散熱器取自盒裝i3的純鋁超薄版,搭配2700K在滿載時升溫很快,而且結果高的有些異常,多次測試結果均相似,考慮到不是i7原配散熱器,測試結果圖就不放了,如此搭配確實不夠合理。
從測試結果來看這款冰脊龍絕對不會讓大家失望,僅68餘元報價的它擁有雙熱管直觸加大面積鰭片的設計,同時2200RPM的高轉速風扇為帶走鰭片上的熱量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儘管這不是一款大尺寸的塔式散熱器,但它優化過後的出色結構讓冰脊龍能夠壓制住近4GHz的高端i7處理器,而以它的定位來說,這點無疑超過了預期表現。如果各位正在尋找一款小巧、低價而又高效的散熱器產品,幾度冰脊龍會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