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本是一個名不現經傳的小鎮,卻在20世紀中期的短蘭納兒年面名於世。大批古董被發據,裡面包含難得一見的彩陶和紡織品,作為列葬品的這些古董引起全世界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注意,前往納斯卡探究緣由的時候,更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在納斯卡上空可以看到許多巨大的圖案在谷地上顯示。人們就此稱呼這些圖案為「納斯卡谷地巨畫」。旭日東升,站在納斯卡山峰之巔,奇異的巨幅美麗畫面就展現在眼前。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蜥蜴、蜘蛛、章魚、老鷹、海鷗……所有巨畫的輪廓清晰可見,每個圖案都有幾百平方米之大。其中揮翅的巨鳥,光是翅膀就有50米長,身子長達300多米。這些圖案不僅層次分明,甚至有人說他們像是從一個模子裡製作出來的,精細度極高。隨著太陽不斷升高,這些巨畫逐漸隱匿起蹤影,消失不見。這便是巨畫最為神奇的地方,在遙遠的古代,藝術家們已經懂得利用光學原理來進行藝術創作,以此為後世留下不朽的藝術珍品。因為它們的神秘美麗,納斯卡谷地的巨畫就此被封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據推測,納斯卡巨畫最早出現於公元1世紀。遼闊的荒原上,它們的出現讓所有人為之著迷。後來,一直有專家和學者將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對納斯卡巨畫的研究中。1932年,德國婦女瑪麗亞·莉切來到秘魯研究印第安文化。她定居在納斯卡荒原,對這些巨畫的線條反覆研究,之後出版了《秘魯的納斯卡一滑帕的秘密》,同時,她還每大靜詞視蓋在畫。上的沙石,直到1998年去世。秘魯政府為她舉行了國養,以表影她對這(文明遺產的畢生保護。納斯卡這片神秘的考古沃土,還孕育著其他振奮人心的奇蹟,卡瓦奇錐形照便是其中之一。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建築,用木條、藤、竹現捆綁在一起,外面塗蓋著泥土,可是有幾座卻與其他不同,它們也許是用來供公眾集會或進行祭測的場所。大寺廟是其中的代表。大寺廟是一座在石階的塔形寺廟,在斜坡上建造,坡度、直升至20米高。廟前有長方形土磚壘成的牆,基底周圍有土砌的房間及廣場。相傳在納斯卡文化的早期,傳教士古有很重的比例,可是宗教活動卻鮮為人知。從後來發據出的參場和紡織品上的動物可以直接了解當時納斯卡人所尊奉的神聖動物和經過的低物。在秘魯的博物館,許多展現納斯卡各時期文化的簡衡除列真中,最著名的是一件存放於利馬的精品。手繪的胸步上商有多種心需鳥善,莊稱的圖案也清地呈現,魅力非凡。


在墨西哥城東52千米處,有一座荒涼的小山包,沿著小山包一路尋找,著名的古城遺蹟——特奧迪瓦坎就隱藏在這裡。現代考古學家認為,它始建於公元前1000年,那時候,連古老的羅馬帝國都還未建立,古希臘也正陷入特洛伊戰爭之中。且不說它的古老,它真正讓人們震驚的是:整個特奧迪瓦坎竟然是嚴格按照一個完備的城市結構而建造的。但凡古代的城市大多依賴於自然的形成,無論是羅馬還是長安,到處都能看到雜亂無章的地方。然而特奧迪瓦坎所有的建築竟然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四方格局統一而有序,構成一個巨大的幾何圖形。廣場中兩條大道垂直相交,其中「黃泉大道」更是讓後人刮目相看。「黃泉大道」名字來自於阿茲特克人,他們一直執拗地相信,街道兩旁的建築是諸神的墳塞。16世紀,西班牙人到達墨西哥,當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尚處於石器時代,他們便是網茲特克人。阿茲特克人將這裡稱為特奧迪瓦坎,其含義為「眾神的得道之所」。10世紀的時候,這裡已經淪為一座廢棄的空城。在阿茲特克人的古老傳說中記述著這樣的句子:黑夜,太陽還沒升起,諸神降臨這個地方。他們認為這裡是諸神升天后遺留的城市。如此說來,「黃泉大道」的名字便也來源可知了。在黃泉大道的東面,有一座塔高66米,塔基寬222米,長225米的太陽金字塔,與著名的胡夫金字塔比較起來,它的體積更為巨大。該塔設計,採用了古印第安人視為神聖的五點形符號,在四方形角各置一點,第五點在正中代表生命的中心。有人認為,太陽金字塔中心一點代表著宇宙的最中心,在阿茲特克人的傳記中,也有過類似的描述。有人曾在春分的那天,站在太陽金字塔頂向西眺望,太陽在一塊標有記號的石頭下沉沒於地平線,不差分毫。神秘的氣息一直籠罩著特奧迪瓦坎……然而,就在公元前750年,仿佛這裡的所有文明在一瞬間銷聲匿跡,之後便是一片衰落的景象,只留下迷霧般的色彩和讓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