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龜入侵信陽 為世界百種最危險入侵物種之一

2021-01-20 大豫網

  本報訊 (記者胡巨成 通訊員郝 光)記者8月28日從信陽警方獲悉,平橋區森林公安局日前在轄區內查獲了一批走私紅耳龜,俗稱巴西龜,是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

  紅耳龜俗稱巴西龜或巴西彩龜,原產於巴西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它的頭頂部兩側有2條紅色粗條紋,因此獲得紅耳龜之名。目前,在我國很多地區,紅耳龜被當作寵物飼養。

  據森林公安民警介紹,紅耳龜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屬於全球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它生長速度快、高繁殖、易存活,對餌料的強佔有率以及強大的空間佔據能力,會使同類物種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破壞自然界生物鏈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因而被密切關注。民警也呼籲人們不要隨意丟棄或者在野外放養巴西龜。

相關焦點

  • 最危險入侵物種:巴西龜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的法則,只有最適合的物種才能永遠的生活下來,而那些被淘汰的物種都是不適合在這個自然界生存的,雖然聽起來是有點殘忍,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這就是生存的法則。而自然界也一直是有食物鏈這種系統存在的,因為有了食物鏈,所以自然界中的各種動植物的數量才會平衡下來。
  • 列入世界100個最危險入侵物種 巴西龜是否該解禁?
    也有很多喜愛巴西龜的市民把它帶回家作寵物飼養。而一些市民對此提出了疑問:巴西龜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為什麼會被推廣養殖並大量流入寵物市場呢?5月23日,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申先生日前在桂林市花鳥市場選購寵物,不少寵物店都向他推薦巴西龜。這些只有打火機大小的巴西龜性格溫馴,非常惹人喜愛,售價也比較便宜,每隻在10元至20元左右。
  • 入侵物種巴西龜三亞浮沉,帶你看看中國大地上的「外來客」
    經確認,這些「海龜」正是最危險的百種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工作人員立即將這些巴西龜打撈上船。,公園裡用顏料塗的花花綠綠的小巴西龜能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十年前東北大地上漫山遍野的豚草虐得農民們死去活來,亞洲鯉魚在五大湖瘋狂泛濫,提起入侵物種總是讓人想起那些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僅毛骨悚然。
  • 全球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 浙江巴西龜產量佔全國四成
    而就在今年5月份,羊城晚報卻報導,50000隻巴西龜差點被走私入境,幸虧黃埔海關截住了它們。因為它是入侵物種之一。  連新聞都打架,可見我們對巴西龜認識之混亂。  事實上,巴西龜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
  • 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到底能不能養?巴西龜的優缺點都有哪些?
    巴西龜可能是人們最早所熟知的外來入侵物種了,同時它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但是其實正常家庭養龜一般都是單養一隻並且在封閉場所中養殖,並不存在破壞環境的問題;而巴西龜的諸多優點又讓它成為了新手養龜最合適的品種。
  • 外來物種入侵 十大最危險"入侵物種"盤點/圖
    外來物種入侵,中國約有450種外來入侵物種 其中大約50%是有意引進後擴散的,年損失約600億。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有哪些?警惕「外來物種入侵」。  廣西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  巴西龜、福壽螺、清道夫、水葫蘆……這些在廣西常見的生物卻是外來物種。
  • 中國成全球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國家之一
    目前中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每年造成上千億的經濟損失。中國已經成為遭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農業部的最新統計,近年來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正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範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等不良趨勢。中國已經成為遭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外來物種入侵是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地區,並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環境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破壞該地區生態平衡,引發生態災難的現象。
  • 老太太金水河放生外來物種巴西龜 專家:這是世界最危險的100種外來...
    映象網訊(記者 邱延波 通訊員 李四信 文/圖)外來物種,因為沒有天敵,放生後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不能隨意放生。11月10日,鄭州一老太太在金水河放生一隻巴西龜,被巡防隊員發現後,及時打撈上來。
  • 病毒,真菌,寄生蟲:入侵物種的「生物武器」
    與此同時,人們喜聞樂見的寵物紅耳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也被稱為巴西龜、紅耳彩龜),也憑藉著自身超強的生存繁殖能力,和廣大信徒「放生積德」的強烈欲望支持下,一舉成為危害最大的入侵種之一。
  • 同樣是入侵物種,小龍蝦被吃到靠養殖,這種動物卻無人去吃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化的發展中大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每當有國外新聞報導某種入侵生物泛濫成災時,無論是亞洲鯉魚還是英國大閘蟹,總有網友評論要求對方國家開放籤證辦理,放中國吃貨去吃光它們。小龍蝦作為入侵物種,在中國就沒有得到應有尊重,硬生生被吃到需要靠養殖來維繫供求。但是同樣是入侵物種,巴西紅耳龜不但沒被刻意針對,還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成為被精心照顧的寵物。
  • 蜥蜴、蠑螈、鱷魚龜 小心奇怪「寵物」多為外來物種
    鄭州市林業局救護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蠑螈和娃娃魚外觀幾乎一模一樣,一般人很難分辨,娃娃魚屬於本地物種,而蠑螈則屬於外來物種,很多人會誤認為是娃娃魚。在國基路陳砦花卉市場的寵物區,出售貓狗和鳥類的寵物店居多,但也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巴西龜、鱷魚龜、蜥蜴、荷蘭豬、美國龍貓、倉鼠、魔王松鼠等。在一家寵物店門口,一隻長相恐怖的蜥蜴在玻璃缸裡來回走動,那脊背上的一排長刺和四隻利爪,令人毛骨悚然。
  • 【地理視野】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全球都頭疼的入侵物種,在...
    對於那些泛濫的入侵物種,到我們這過一段時間就成了瀕危動植物……真是太可惜了啊! 巴西龜 巴西龜是世界公認的生態殺手,已經被世界環境保護組織列為100
  • 無硝煙的戰爭:60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
    實際上到2020年,我國目前記載在冊的外來入侵的物種已經超過了600多種,這裡面對國家整體環境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的包括了南方常見的「小強」:蟑螂;比如說對現在整個水生動物起到毀滅性打擊的如「清道夫」;對水生植物界起到毀滅性打擊的如水葫蘆……而這裡面實際上有50%以上是人為帶進來的,也就是說,是故意為之。
  • 我國660種入侵物種裡,哪些是能吃的?靠吃能解決物種入侵嗎?
    在網上經常看見這樣一些說法,「最沒尊嚴的動物就是中國的入侵動物」、「任何物種入侵中國,都會被吃成保護動物」、「中國吃貨就是入侵物種的天敵」、「美國、澳大利亞物種入侵問題那麼嚴重,是他們不會吃,派中國吃貨去一定能解決問題」。此類言論我將其稱為「吃貨無敵論」,從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言論,就知道這是毫無根據、娛樂性質的段子,一笑了之就行,不必當真。
  • 叫聲似牛叫,名列全球最危險百種入侵物種,在我國被吃成保護動物
    導讀:原產自美國,叫聲酷似牛叫,入侵我國卻被吃成保護動物近些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交通運輸條件的大大改善,人類活動和經濟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了,各國和地區也會有意無意引入一些不屬於本地的生物,而它們也就是外來物種。馬上就要進入夏季了,有一種外來物種就又要成為搶手貨了,它就是小龍蝦。
  • 國內巴西龜體內發現高致病性沙門氏菌(圖)
    專家提醒,兒童養寵物龜時要注意衛生,尤其是眼睛後有明顯紅條的「紅耳龜」(即巴西龜)。 巴西龜內發現高致病性沙門氏菌 2010年以來,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龔世平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與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南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廣東珠江流域對來自北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的生態危害開展了研究。
  • 家裡養的巴西龜不吃東西了怎麼辦
    很多人都會飼養巴西龜,到了夏天的時候發現巴西龜都開始不吃東西了,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一、巴西龜夏天不吃東西。巴西龜氣溫高於30°以上時胃口是會變小,水溫一般低於30度烏龜就不大吃東西了。巴西龜的食量是根據天氣而定的,當氣溫過高或過低,巴西龜均有少食或不食的現象。烏龜進食並不能根據自身來控制,而是取決於水溫的高低控制著它是否進食。這點是所有龜鱉類的共同特性。需要用溫度適宜的水溫。
  • 巴西龜怎麼養?3分鐘就能學會的超實用巴西龜飼養知識
    相信大多數龜友的養龜之路都是從巴西龜開始的,憑藉著豔麗的外表和超強的適應能力,這種源自北美的物種,成功完成入侵,遍布我國的大街小巷和江河湖泊。有的人就會問了「這種小東西這麼好養,那我為什麼就是養不活呢」,答案是你沒有用對方法。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簡單又實用的巴西龜飼養知識。
  • 外來物種入侵重慶!!!
    網友的調侃固然可以付諸一笑,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件近幾年卻層出不窮,並且危害越來越大。目前,重慶外來入侵生物多達53種,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有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鳳眼蓮(水葫蘆)、福壽螺等6種。無意引入指人們在旅途中無意識地將外來物種攜帶進來;而有意引入的外來物種,通常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像大米草、福壽螺等,然而,像水葫蘆,就是上世紀初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還有就是一些小夥伴無意中的飼養和放生行為加劇了生物入侵。
  • 這種龜,曾被誤當成國家保護動物,後來發現竟然是入侵物種
    旅行隨筆:嗨,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圖報,每天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本期,我們百家號:圖報將帶你一起來了解一種奇怪的龜類,話說它和我們常見的烏龜,大體上相似,但是其頭頂後部兩側有2條紅色粗條紋,類似於它的兩隻耳朵,所以又叫紅耳龜,話說當年它曾一度被誤認為是國家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