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數千年前,古人便有了「靈魂」的概念,屈原在《楚辭·九章·哀郢》一詩中記載: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那時的人們認為,靈魂是身體的主宰,人的一切行動皆是靈魂在掌控,當靈魂離開的時候,人也會迎來死亡。
早在數千年前,古人對靈魂便已有了思考
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對於「人究竟存不存在靈魂」這一說,似乎一直沒有權威的機構給出解釋,這使得大多數人只能抱著「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心態來討論這件事。
關於靈魂,科學探討的並不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人對此研究過,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為了尋找靈魂存在的答案,專門做了一個實驗,並提出了「靈魂重21克」的假說。
1907年,美國麻薩諸塞州一個名叫鄧肯.麥克道格爾(Dr. Duncan MacDougall)的醫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鄧肯.麥克道格爾(1866-1920)
實驗對象是六個瀕死的病人,四個為結核病患者,一個身患糖尿病,另一個則病因不明。
實驗的基本步驟,就是將病人放到一張與精密量秤(靈敏度為0.25盎司)相連的床上,通過觀察患者死去的過程,將他們體重的變化記錄下來。
病人躺的床與一臺精密的量秤相連
21克的數據出自一個結核病患者,由於他死亡的過程很安詳,基本沒有挪動身體,所以在理論上講,是6人當中最接近真實數據的。
觀察的過程持續了3小時40分鐘,根據指針顯示,在這段時間裡,死者的體重緩慢下降,速度為每小時1盎司(約合28.3495克)。
起初,實驗對象的體重勻速下降
考慮到秤上的指針已經逼近下限刻度,於是鄧肯將它回撥到最高,但在這之後不久,實驗對象停止了呼吸,與此同時,原本緩慢下降的指針突然回落,之後完全停止。
根據計算,這一瞬間的重量下降了4分之3盎司(約合21.26克),著名的21克理論就此誕生。
死亡的瞬間,實驗對象的體重下降約21克
接下來,鄧肯對剩下的5例對象進行同樣的操作,卻都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重現第一次的場景。
之後,鄧肯.麥克道高將實驗結果匯總成篇,在當時一本叫《美國醫學》的雜誌上發表了名叫《關於靈魂是物質的假說並用實驗證明靈魂物質的存在》的論文:
「Since however the substance considered in our hypothesis is linked organically with the body until death takes place, it appears to me more reasonable to think that it must be some form of gravitative matter, and therefore capable of being detected at death by weighing a human being in the act of death.」
「然而,在我們的假設中所考慮的物質在死亡發生之前,都是與身體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認為它一定是某種形式的引力物質,因此在死亡時能夠通過衡量一個人的死亡行為而被發現。」
文章中,他認為靈魂是一種可發現、可測量的物質,它受引力的作用,並與人體有機相連。
而上述的實驗結果,似乎也印證了這個觀點。
《美國醫學》雜誌
但有學者卻對這個實驗提出了質疑。
首先是嚴謹性,科學的實驗需要大量實驗對象,6個人顯然遠遠不夠,而且鄧肯提出的「21克」論,6個對象中只有1個做到了,並不具備重現性。
其次,鄧肯在實驗中對變量也沒有進行嚴格的控制,比如患者的體重,體液的變化,甚至那杆精密量秤的精準度,也讓人懷疑。
鄧肯的實驗遭到主流科學界的質疑
而在此情況下,他卻依舊得出了「靈魂21克」的結論,這明顯是先射箭後畫靶的行為。
但不論怎麼說,鄧肯.麥克道格爾的實驗,算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對「靈魂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問題的探索,意義遠要比實驗本身,要重大得多。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點讚、評論、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