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察·歐貝瑞曾經是一個海豚馴養師,30歲前參與建立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海豚表演產業,30歲後卻成了全世界海洋館的「敵人」——1970年至今,他已經拯救釋放了大約30隻海豚;他主導拍攝的紀錄片《海豚灣》揭開了鮮為人知的日本捕殺海豚的血腥產業鏈。
瑞察分享他接觸海豚55年來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帶來對海豚娛樂商業的反思:為了教育孩子們保護動物,應該買票觀看海豚表演嗎?
■ 鄭敏
今年4月22日,在第46個世界地球日,北京圖書大廈多功能廳的屏幕上播放著一段震撼的影像:幾個漁民把遭圍捕的海豚拖上船,海豚霎時一片血紅,一條危在旦夕的海豚最後一次高高躍起……
為了給《海豚灣》同名書的中文版做宣傳,曾經拍攝了觸動人性底線的《海豚灣》的瑞察·歐貝瑞來到中國。時到如今,他發起並堅守在海豚保護事業已經是第45個年頭了。
年輕時瑞察的工作是幫海洋館捕捉海豚。他說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海豚能活下來,但是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把海豚抓到海洋館裡供遊人參觀有什麼不對。
瑞察也是第一個和海豚在水下工作的馴養師,他馴養的海豚參與錄製深受歡迎的電視系列劇《飛寶》,這讓他出名得利。扮演飛寶的是五隻不同的海豚。瑞察發現海豚能分清電視上的飛寶是自己扮演還是別的海豚扮演的。毫無疑問,海豚具有自我意識。
1970年4月22日
永遠改變瑞察的一天
1970年4月22日, 瑞察曾經馴養過的一隻海豚卡西,被關在海洋館的狹窄的展示缸裡,全身布滿黑膿皰,生命垂危。瑞察連衣服也沒有換,跳進水裡,抱著卡西。卡西死在他的懷裡。
「我知道海豚自殺聽起來難以置信,但是海豚不像我們是無意識地呼吸,他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自主的。」瑞察堅持認為卡西是自殺的,淚水爬滿了他的臉。
幾天後,他偷偷試圖釋放另一隻自己捕捉的海豚,他剪開了鐵柵欄,海豚自由了,但是海豚依然留在原地。無論瑞察怎麼試圖帶它走,它都一動不動。這隻海豚幾年後因為營養不良死在海底監獄裡。
從31歲開始瑞察開啟了全新的人生,到處幫助海豚,建立海豚保護組織,演講、著述、拍電影,試圖終結海豚產業。
眼前這個75歲的男人,消瘦而強壯,他靜靜坐在發布會會場一角,黑色T恤上印著一隻海豚。有讀者認出了他是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的主人公,走上前合影。他很溫和地配合,然後還是沉默。
只有在談起海豚時,他激情澎湃。
瑞察分享他接觸海豚55年來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帶來對海豚娛樂商業的反思:為了教育孩子們保護動物,應該買票觀看海豚表演嗎?
「豢養對於海豚來說根本不能算愛,在這種環境中新生的海豚不過是人類製造的海豚中的畸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不是真正的海豚。」
「我要窮盡生命剩下的時間拯救世界上每一條海豚,要讓日本人停止屠殺海豚,要讓海洋館的每一條海豚回到大海,不再為了人類的娛樂而忍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而這也是拯救人類自己。」
微笑的海豚
人類最大的誤讀
作為全世界可能是最了解海豚的人,瑞察說,海豚的微笑,是大自然最大的謊言,因為獨特的生理構造,海豚們看上去總是在微笑,不論是面對水族館的小觀眾們,還是面對殘忍的屠殺者。
海洋館門口以卡通海豚大多穿著海魂衫,咧嘴笑著,看起來很開心。這讓人們以為這裡的海豚都很開心,我們所見到的表演中的海豚也都是「微笑」著的——嘴角天然上揚的弧線賦予了它們無時無刻不面帶微笑的表情。但看起來微笑就是開心嗎?瑞察說,即便是把海豚的頭砍下來,它的表情依然是微笑的。
值得注意的是,現今並沒有一條法律能令監禁圈養海豚變得更人道,就像一位英國作家曾經說的:「沒有什麼比法律要求表演應該儘可能『富有教育意義』更虛偽的了。戴聖誕帽或小丑眼鏡的海豚、人們用馬桶刷幫它刷牙的海豚、表演『生日快樂歌』尖聲高叫版本助興的海豚——這些都是普遍流行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表演。這些表演說明的,與其說是什麼和海豚天性相關的東西,還不如說它闡明了人類,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疏離。」
因為自己曾經是馴養師,瑞察很清楚,海豚表演對於幫助海豚研究、教育可謂毫無幫助。在他看來,這其中不僅有針對海豚的傷害,對年輕人也是一種毒害。「習慣觀看動物表演這種教育方式後,年輕人會覺得很有意思,潛意識裡也會認同這種行為,但實際上訓練海豚是一種強加的行為,並不符合動物的天性。」
「我並不是一個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瑞察只是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情,希望可以藉助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關注到保護動物的權益上來。同時,他也理解不同文化中對於動物的使用界限有所不同,他的心願是,「中國的朋友們也站出來保護我們的海洋動物」,希望「這個微弱的聲音可以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傳到更多人那裡」。
血腥產業鏈
隱藏在海豚表演的背後
看了紀錄片《海豚灣》和同名圖書,才知道海豚表演背後的血腥產業鏈。
首先,海豚被一種野蠻的方式驅逐到日本太地町一個狹小的海灣,最漂亮的被篩選出來賣到海洋館,剩下的多數被屠殺。作為人類的食物——雖然海豚肉含有高度危險的化學物質和重金屬,但是人們還是認為這是來自深海的健康食品。還有很多死去的海豚屍體被運到化肥廠。瑞察的調查發現,這些有毒的化肥被出口到了中國。
瑞察親眼目睹日本血腥海豚灣的慘狀:海豚是群體動物,它們在逃離的時候不會讓任何一個小海豚拉下,獵捕人殘酷地利用了海豚這一善良的天性,追獵行動讓海豚筋疲力盡,受傷的海豚有的因為衰竭而死,懷孕的海豚在極度驚恐中生下小海豚。而沒有受傷的海豚不會拋下受傷的家人不管,即使它們能跳過漁網,也不會獨自逃生。它們無助地哀鳴,完全喘不過氣來。
瑞察因為海豚的這個習性,難過得幾乎抓光了自己的頭髮。大屠殺幾個小時後,海灣的潮水依然是血紅的。
也許因為瑞察及其同道的努力,世界輿論的譴責,日本太地町的海豚屠殺數量大幅減少。去年瑞士已經立法禁止所有活鯨類動物及其產品的進口。英國、愛爾蘭、挪威已經不允許海豚館存在。
瑞察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他受委託野放了巴西最後一隻受監禁豢養的海豚。瑞察微笑著說:「這是我最美好的時刻之一,我是這隻海豚回到他家鄉的見證人,而且他正好也叫飛寶,我愛快樂的結局。」
2008年前,每年有大約2000頭海豚被野蠻屠殺,自從紀錄片《海豚灣》獲獎後,被屠殺的海豚下降到不到900頭。但是日本人為自己辯解,說捕獵海豚屬於傳統產業。
瑞察說,自己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漁民生計沒有著落。他希望提供不同的謀生方法給「海豚屠夫」。
瑞察講了一個「海豚屠夫」石井的故事:石井三代人都以獵殺海豚為生。十多年前一天,當他拿著矛槍準備刺殺海豚時,一條海豚流淚了。石井的靈魂受到了震撼,從此他把漁船改裝成觀光船,每天帶遊客出海觀賞野生海豚。
停止買票
保護海豚最有效的方式
保護海豚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麼?瑞察的建議是:停止買票。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在美國,價值數十億的海洋娛樂產業正在一步步走向衰敗,正是得益於教育方式的改進和各種環保類紀錄片的傳播。
瑞察十分自豪地說,由於《海豚灣》的播出,大家都開始關注動物保護,進而不再願意去水族館觀看動物演出。既然觀眾不買帳,海豚們也就不用為了取悅誰而辛苦表演,他甚至提出應該在水族館免費播放海洋動物保護紀錄片,來代替不人道的動物表演。
我們相信,每一次消費決定都對世界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