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什麼是PM2.5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人類現代社會中,都有哪些最主要的空氣汙染源。
首先從汙染源的物理特性上看,可以大致分為顆粒空氣汙染物(細菌、粗粒、微粒、花粉、煙塵、病毒等)和氣態空氣汙染物(氣味、甲醛、農藥、交通和工業廢氣等)兩類。如果按照汙染物的來源分類,則又可以分為:生物汙染物(細菌、病毒、花粉、塵蟎)、灰塵汙染物(懸浮的灰塵、沉澱的灰塵)、顆粒汙染物(發動機引擎排出的顆粒、香菸煙霧、餐廚油煙)和氣態汙染物(家具揮發的甲醛、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在現代城市裡的眾多汙染物來源中,顆粒汙染物是最常見的,也是最主要的汙染來源。因為城市裡數量龐大的機動車、工廠、建築業都是產生顆粒汙染物的主要源頭。區分顆粒汙染物殺傷力的主要依據是直徑,直徑越小的顆粒汙染物,對人體的危害也就越大。
一般來說,直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通常不會進入人體的肺部,因為我們的呼吸器官可以對他們進行有效的過濾和阻攔,它們只會對我們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潛在威脅。
而直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被稱為PM10(Particulate Matter 懸浮顆粒)。其中直徑在2.5微米-10微米之間的被稱為「大顆粒」粉塵,直徑小於2.5微米的則又被稱為「超細顆粒」,即PM2.5。
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而PM2.5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而人類最近的多項醫學研究表明,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對人體的損傷最為劇烈。因為10微米到2.5微米之間的顆粒中一部分會隨著呼吸作用被呼出,一部分被支氣管和肺部組織吸附;而小於2.5微米(PM2.5)的微粒,會直接進入肺部的氣體交換區(肺泡),並存留在肺的深處。PM2.5除了本身對人體呼吸系統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同時它還可能作為攜帶細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的載體侵入人體肺部,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上面的表格來自 S.A., Lugano;Saint B Blasius學院進行的一項實驗。他們利用尺寸為0.3微米(屬於PM2.5)的顆粒物為標尺,測試不同濃度顆粒物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
正是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促使一些國家將空氣品質的檢測標準從過去的PM10升級到PM2.5。例如美國自1987年起實施PM10標準。但隨著對PM2.5危害性認識的提高,在1997年7月又開始實施PM2.5標準。目前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品質標準。而最為悲催的是,PM2.5尚未被列入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指標,因此這就成了美國大使館數據和政府官方數據直接衝突的根本原因。
下圖是現代醫學對人體在不同PM2.5濃度下的行為的警告。雖然成年人出於生計的需要即便是汙染最嚴重的天氣裡也不得不正常工作、外出,但是對於老人、幼童這類外出活動時間可控,且自身抵抗力極差的人群,不妨收藏備用。
面對低劣的空氣品質,我們除了被動的忍受,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主動的改善?雖然從宏觀層面上看,提升空氣品質的根本途徑必須依賴政府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綜合手段進行長期的治理才能有所好轉。但在微觀層面,使用一些現成的空氣淨化產品或許是最現實,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空氣淨化技術的出現是伴隨著空氣汙染的出現而出現的。現階段人類的空氣淨化技術主要針對的是「室內空氣淨化」,即針對有限的空間進行空氣品質的優化。
而室內汙染物的分布和室外汙染物的分布略有不同。除了前文提到的PM2.5,人類代謝產物例如硫化氫、氨和二氧化碳、電子設備產生的臭氧以及家務活動產生的揮發性化學物,以及各種病毒、細菌、塵蟎構成了室內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此外室內的汙染一般會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程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汙染物的濃度也會產生累積,危害性而逐步增大。
因此現在市場上的主流空氣淨化設備都會採用多種技術手段來提高空氣品質。比較常見的有:多層過濾淨化技術、臭氧淨化技術、離子淨化技術、靜電除塵技術、光觸媒淨化技術等等。
所以,PM2.5的剋星橫空出世
PM2.5一次去除率高達97%,行業領先
多層濾網,高容尖量,使用壽命長
強勁換氣,新風氣流可傳遞至室內任何位置
超靜音,健康睡眠
↓↓↓ 點擊"閱讀原文" 【看我怎麼趕走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