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出自戰國時期大哲學家莊子在《莊子·外篇》中的——《知北遊》。
意思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短暫的過程,就好像一匹白馬經過一條狹窄的通道一樣,你只能看到一道白影略過,時間轉瞬即逝。
我們古代的先賢對時間和人生的思考是這樣的深刻,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該珍惜時間,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時間觀」。
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只我們中國人懂得珍惜時間;美國人也一樣珍惜時間,他們甚至有科研人員做過關於時間是否存在的實驗。
一、在地下獨自生活的實驗
「比方這麼說,你同你最親的人坐在火爐邊,一個鐘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鐘,反過來,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五分鐘,但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這是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向一群普通訪客,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釋他的相對論時所說的。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時間和其他許多事物一樣,都是相對存在的,並不是絕對存在的。
對於時間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在地下挖出一個150米深的洞穴,在洞穴底部設置了一間可供一個人在內起居生活的房間。
一名女性志願者被送到這個房間,要求她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因為這是關於時間感知的實驗,所以NASA的科研人員並沒有告知她需要在那裡待上多久,同時她也無法獲取外界的時間信息。
房間裡面有正常的照明設施,由於地處地下150米的深處,有為她提供新鮮空氣的中央空調系統,房間的格局包括臥室、起居室、衛生間、浴室等結構齊全。還有為她消遣娛樂所準備的書籍、樂器、健身器材等等,另外還有一臺可以和外界取得聯繫的電腦。
當然,這裡要說明的是,這臺電腦的一切關於時間日期的程序或軟體都被科研人員有意的刪除或屏蔽掉了她只能通過電腦上的通訊軟體告訴外界她的近況,而不能獲得外界關於任何時間和日期方面的信息。
二、這名女性志願者的實驗過程
1704年,正是大不列顛王國稱霸海洋的時期,他們的殖民隊遍布新大陸的每個角落,他們的海員白天當著「大英帝國」海軍的軍人,晚上就拿著屠刀,到大海上當起了海盜。當時的一位大英海軍的上將威廉·丹丕爾就是這樣的海盜。
威廉上將在一次「海盜活動」中僱傭了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塞爾柯克作為領航員幫助他們在海上尋找「獵物」。途中塞爾柯克與船長在語言上發生了衝突。
於是,塞爾柯克被他的船長扔到了一座小荒島上,這個小島沒有人煙,他就在這個荒島上足足生活了五年,直到威廉上將在另一次「海盜活動」中,想到了這個能幹的海員,才發動力量,在這片海域,把他從那個小島找到,他後來才能夠回到蘇格蘭的家中。
而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後來被命名為「魯濱遜島」。因為,塞爾柯克的這段荒島求生的經歷,被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聽說了去,並改編成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隨身所帶的物品,製作生活必須的工具,還在島上建了一棟小房子,並且每天在房子的門框上砍出一個標記來記錄日期。笛福的文中關於這些的描寫,都是根據塞爾柯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來的。
這位女性志願者的處境與魯濱遜和塞爾柯克恰恰相反,她無法像魯濱遜們一樣,可以通過觀察日出日落,通過感知溫度的變化來確定日期和季節。她在150深的地底,不允許走出地面,無法見到太陽,處在中央空調的環境裡也無法感知溫度的變化。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NASA的科研人員才能客觀的觀測到,這位女性志願者在整個實驗過程當中,她的生命體徵狀態、她的情緒和思維,都有哪些變化。並且可以對這些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後在進行分析和判斷。
這位女性志願者是從數名志願者中挑選出來的,她的身體非常強壯、性格開朗,在NASA的科研人員對她進行身體檢查之後,結果顯示她的所有生命指標都在理想的範圍之內。
這位女性志願者在進入地下150深的房間中生活之後,她的狀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兩個月,她是一位非常自律的女性,她在下面生活的非常愜意且有規律。儘管她不知道時間,但她顯然是有意識的在努力靠自己的本能來估算時間。
因為房間裡面有足夠的書籍、樂器和健身器材,這些都可以被她用來消磨時間。所以她每天都是很有規律的一項一項的完成她自己制定的計劃,每天看多少書籍,演奏幾首曲子,做多少次的器械等等。
第二階段是第三個月,她變得懶惰,當然這種趨勢在前兩個月也有了苗頭,她是逐漸的慢慢變得懶惰起來的。這時的健身器械她基本已經不碰了,看上去對樂器也沒有了興趣,只有書籍還能引起她的一點點興趣。
區別是,一開始的時候她是坐在書桌前看書,現在是躺在床上,心不在焉的翻動著書頁。這個階段她最大的興趣就是窩在床上蒙頭大睡。
事實上,整個實驗期間NASA的科研人員每天都會對這位女性志願者做日常情況隨訪,從隨訪記錄上可以看出在第二階段,特別是她在下面生過七十天之後,她明顯的失去了對時間的把握。
比如:她認為實際只是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是一整天了;而她明明睡了十幾個小時,她卻說她才剛剛睡了十幾分鐘而已。
第三階段,是第四個月及之後的十天。尤其是最後的十天,她開始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變得更加的頹廢,開始歇斯底裡,甚至有開始破壞房間裡的東西,以發洩鬱悶的情緒。
看到這個情形,NASA的科研人員恐怕這樣下去會影響她的身心健康,於是在她於地下150米處生活的了130天之後,把她從地下帶回地面,被迫結束了這次實驗。
三、130天後,這名女性實驗者的狀態和實驗結果
當這位女性志願者回到地面之後,NASA的科研人員再次對她做了全面的身體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好多生理指標均出現極大變化,由於長期缺乏日光的照射,維生素的缺乏也非常嚴重等等,這樣的變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一定會對她的健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而且從外觀上也可以看出,她的皮膚開始變得黯淡無光,身體消瘦,足足瘦了將近8公斤。而且她的經期停止了,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她體內的「生物鐘」和內分泌系統,也和她的思維一樣,失去了對時間的感知能力。
通過這樣的實驗,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是相對的,他是人類的某種感知,並不是如同物體一樣真實存在的。
NASA這次實驗無疑是成功的,得出的結論也是詳實客觀的。但是科學是嚴謹的,我們不能通過一個個案,來對時間這個概念進行最科學而客觀的論斷。
小結: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最後借用嶽飛詩中的名句,來強調一下我們應該有的 「時間觀」。無論美國人的實驗結論如何,那都是科學家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這些普通人,要明白的道理就是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完整的度過自己充實而美好的人生,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