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同時也是和地球質量和體積非常相近的星球,對於金星的探測,是除了月球之外,人類開始密集進行研究的第二個地外大型天體。在二戰結束以後,以美國和前蘇聯為代表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彰顯綜合國力,爭奪國際話語權,開展了各個領域的競爭,其中就包括太空競賽。
當美國成功登陸月球之後,在世界各國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佔據了太空探索技術領先地位,前蘇聯當然不甘心,隨後公布了月球背面在二戰期間美國消失的戰機圖片,只不過畫面非常模糊,將世人關注的焦點重新引回自己身上。隨後,為了對金星進行探測,前蘇聯先後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很多探測器因各種原因失敗了,但是一些探測器不僅成功進入金星軌道,有的還順利降落到了金星的表面,為世人近距離認知金星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此背景之下,前蘇聯對外宣稱,在金星上發現了「生命遺蹟」,而且從遺蹟的規模來看,應該是已經發展到了城市文明的地步,時間可以追溯到800萬年以前。
「一石激起千層浪」,前蘇聯科學家的發現,不但給自己多年來進行金星探測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且重新激發了人們對金星的極大興趣。從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來看,這處遺蹟的外形的確與城市的外在形狀有幾分相似,但是由於拍攝的距離較遠,解析度不夠,並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金星7號」是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成功登陸金星的探測器,在軟著陸之後,該探測器立即對金星的表面環境進行了監測,通過監測,發現金星的表面溫度高達450攝氏度以上,大氣層的密度約為地球大氣層的100倍,氣壓約是90個地球標準大氣壓,該探測器在金星只工作了23分鐘就失去了工作能力。隨後前蘇聯發射的「金星8號」探測器也順利軟著陸,搭載了包括光譜儀、氣體分析儀、溫度計、氣壓計、光線感應器等眾多監測設備,雖然陸續向地球傳回了50分鐘的數據,但降落到金星地球以後僅持續了10多秒就銷聲匿跡了。此後,「金星9號」和「金星10號」探測器也順利完成軟著陸,拍攝並傳回了金星的全景照片,但因金星表面的環境特別惡劣,這些探測器的耐受性遭到了嚴重挑戰,也都工作不了多長時間就損壞了。
金星的惡劣環境,主要表面在:一是溫度極高,濃密的大氣層產生了強烈的溫室效應,地表平均溫度427攝氏度,向著太陽的一面最高可達到480攝氏度,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表面平均溫度最高的。二是壓力極大,近地面大氣壓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90倍。三是大氣環境異常惡劣,在大氣層中不但充斥著由微細濃硫酸物質所組成的霧滴,而且經常出現大範圍、高強度的風暴、閃電和硫酸雨等現象。在這樣的嚴酷環境下,在地球上經過嚴格耐受性測試的探測器也無能為力,只能堅持很短的時間工作,更別提生命的存在了,即使蛋白質這樣的碳基生命基本結構都形成不了。
雖然金星早期的生態環境可能並非如此惡劣,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金星之前出現過生命形態,但從目前情況看,金星的表面是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形式的,即使800萬年前有「城市遺蹟」,也會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被消蝕得一乾二淨,我們根本無法從外界觀測到「蛛絲馬跡」,所以,前蘇聯公布的金星表面有「城市遺蹟」的圖片,如果排除人工製作的因素,那麼就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解析度較低,引發的我們視覺上的認知誤差,然後再經過集中宣傳,使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而已。
在今年的9月份,有科學家發論文稱,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磷化氫物質,而這種物質的來源之一就是生物的代謝,因此認為金星的大氣層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其實,從濃度上來看,此次發現金星大氣層中的磷化氫濃度,僅有數億分之一的級別,雖然這個數值要比地球大氣層中磷化氫的濃度高出很多倍,但是也並不能完全作為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在太陽系其它行星的大氣層中,比如木星,也發現了有磷化氫的存在。二是無論是在木星,還是在金星上,都沒有確切地證據,來證明有可以通過代謝形成磷化氫的厭氧微生物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那就是在一個行星的發展歷程中,通過相應的地球物理化學變化,可以自然地形成該種物質,也可以由生物代謝來產生該種物質。至於金星大氣層中磷化氫的來源,需要進一步地開展監測和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認知,包括對生命誕生和發展的認知,肯定會不斷深入,說不定在未來某一天,會給我們帶來大大的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