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格麗克在宇宙和神話中找尋靈感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野鳶尾
在我苦難的盡頭
有一扇門。
聽我說完:那被你稱為死亡的
我還記得。
頭頂上,喧鬧,松樹的枝杈晃動不定。
然後空無。微弱的陽光
在乾燥的地面上搖曳。
當知覺
埋在黑暗的泥土裡,
倖存也令人恐怖。
那時突然結束了:你所懼怕的,作為
講話,突然結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彎曲。那被我認作是鳥兒的,
衝入矮灌木叢。
你,如今不記得
從另一個世界到來的跋涉,
我告訴你我又能講話了:一切
從遺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發現一個聲音:
從我生命的核心,湧起
巨大的噴泉,湛藍色
投影在蔚藍的海水上。
晨禱
陽光照耀;挨著郵筒,那棵分叉的樺樹
葉子疊起,打了褶像魚鰭。
樹下,是白水仙「冰翼」、「歌手」空心的莖;深
色的
野生紫羅蘭的葉子。諾亞說
抑鬱症患者痛恨春天,無法平衡
內心與外部世界。我是
另一回事——抑鬱,是的,但有幾分熱烈地
依戀那棵活著的樹,我的身體
實際上蜷曲在裂開的樹幹裡,幾乎平靜,在黃昏
的雨中
幾乎能感到
汁液起泡,上升:諾亞說這是
抑鬱症患者的一個錯誤:混同於
一棵樹,而那顆快樂的心
遊蕩園中像一片飄落的樹葉,一個
代表部分,而非整體的形象。
晨禱
不可抵達的父啊,想當初
我們被逐出天堂時,你製造了
一個複製品,在一種意義上
是與天堂不同的地方:為了
給予教訓而製造;其他
都相同——兩面都美,美
沒有不同——只除了
我們不知道那教訓是什麼。被獨自留下,
我們讓彼此精疲力竭。隨後是
黑暗的年月;我們輪流
在花園裡勞動,最初的淚水
漲滿我們的眼睛,當大地
似霧蒙花,某種
暗紅,某種肉體的顏色——
我們從沒有想到你
雖然我們正學著敬拜你。
我們僅僅知道那不是人類的本性:只愛
以愛相報者。
個人經歷:四歲開始讀詩,偏好渴望著一個傾聽者的詩歌
在詩歌隨筆集《證據與理論》中,露易絲·格麗克說,詩人這個詞必須謹慎使用,它不是一個可以寫在護照上的名詞。她在回憶成長經歷時寫道,格言說,詩人的智力或職業的標誌是對語言的激情,這種激情被認為是對語言最小溝通單元——對詞語的發狂反應,詩人被認為是不能充分理解血紅色這類詞語的人,但她的經歷並不是這樣。從四歲起,她就開始讀詩,偏愛簡單的詞彙,對詩中存在的上下文的多種可能性感到著迷。她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詩歌,後來擴展至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那時的她已經感受到詩歌傳統的神奇之處,她最早的寫於五六歲時的詩是這樣的:
如果貓咪喜歡煎牛骨/而小狗把牛奶吸乾淨/如果大象在鎮上散步/都披著精緻的絲綢/如果知更鳥滑行/它們滑下,哇哇大叫/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那麼人們會在何處?
格麗克回憶道,在她出生的環境裡,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有權將其他人的句子補充完整,像這個家庭的大多數人一樣,她有強烈的說話欲望,但這欲望經常受到挫折,她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意識,如果不能精確、清晰地說出觀點,說話就沒有意義。在女子普遍無法接受好的教育的時代,她的母親進入了韋爾斯利學院,並在婚後成為了家務總管式的道德領袖;而她的父親是來自匈牙利的移民後代,他想要成為一個作家,但是被認為缺乏某些品性,比如對被拒絕的恐懼的忍耐力。
在成長階段,格麗克曾嘗試了包括繪畫在內的其他藝術媒介,認為自己也有些天賦,但與詩歌相比,視覺藝術對她來說不夠親切,因為寫作更適合小心謹慎的性格,文本的編輯之處可以保留,而畫家的塗改一旦完成就不可修復。此外,她作為一個讀者,也體驗到了詩歌說話的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對讀者而言像是知心好友,一種更像是被竊聽的沉思,而她更偏好預設著或者渴望著一個傾聽者的詩歌。
或許正因其學習視覺藝術的經歷,有評論家認為,她為當代世界帶來了過去的那種詩歌與畫面互相交織的理念,她的獲獎作品《野鳶尾》就清楚地體現了她詩歌中的視覺色彩。這個作品分為三個部分,架構在一個花園之中,想像著三種聲音——花朵、園丁詩人以及全知全能的上帝。
2016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授予露易絲·格麗克美國國家人文獎章。
在耶魯大學格麗克的詩歌研討班上,所有人每星期都要提交一首詩,並且閱讀評論其他人的詩作,格麗克也不例外。但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研討課上,只會集中討論三首詩歌。2014年,她在接受《華盛頓廣場書評》採訪時表示,一個人在五分鐘的時間內可以說很多,但新的觀點需要反覆推敲,她認為自己寫詩的過程也是如此,頓悟和靈感不斷,而唯有去凝視、思考這些剎那之光,事情才會變得有趣。她的寫作方式受其老師、詩人Stanley Kunitz影響。
「我可以從一首詩中窺見它的力量和新鮮感、一種令我珍視的東西,但在某些地方,它又變得枯萎、凝滯——他(Stanley Kunitz)總是能正確地指出這些地方並把稿件退還給我。他都說了些什麼呢?不是『回到圖紙板上去』。它更多地與勞作相關——『拿著鐵鏟回到田野裡去』、『回去修高速路』。我想,這是我所相信的那種獻身,因為我是個寫得很慢的人。」
作為一位詩歌領域的教育者,格麗克對教學非常有熱情,和年輕的詩人在一起探討詩歌為她的寫作提供了能量,她調侃自己是德古拉,渴望年輕人的血液。這種教學熱情和她年輕時的一段經歷有關。她曾經在閱讀Peter Streckfus的作品時感到歉疚,因為她覺得自己從中竊取了靈感,為此她專門打電話向Streckfus致歉。但Streckfus對這件事的想法和他截然相反,他說:「我覺得這很棒。這就是寫作者應該做的——我們處於對話之中。」格麗克坦言,自己從年輕一代詩人那裡獲得了很多啟。
供稿:昕餘傳媒 圖文來自網絡